冉绍之:我的殊荣 离不开三峡移民的无私奉献
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在此次获表彰的100人中,来自奉节县的冉绍之名列其中。会后,他告诉记者,能够获此殊荣离不开百万三峡移民的无私奉献。如今已经退休的他,还将继续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相信重庆和三峡库区的明天会更好。
开启库区安置移民开端
三峡工程,百万移民,如何解决这一世界级难题,这位来自基层的乡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65岁的冉绍之,从1993年便开始参与移民搬迁的工作,先后任安坪乡(现安坪镇)乡长、党委书记,县移民局副局长、副调研员、县移民局退休党支部书记等职。
1992年,奉节县安坪乡被确定为首批三峡移民试点乡,当时被选为安坪乡乡长的冉绍之,一来就压力不小——全乡沿长江岸线达30公里,受淹1101户,涉及动迁人口5000余人,淹没房屋近11万平方米、耕地5880亩。
如何开展移民工作?冉绍之选定在大堡三社进行试点。起初,村民们对于移民工作并不支持,大家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认为迁建会让自己的利益受到一定损害,移民补偿也无法满足他们较高的要求。为此,冉绍之在认真分析各种矛盾后,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宣讲国家移民政策,仅在大堡三社就开了30多次村民大会。村民们看见冉绍之心贴心地做工作,最终全都愿意搬迁。一年后,43户农民全部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成为库区安置移民的开端。
3000多万移民资金专款专用
作为三峡移民试点乡,安坪乡的移民任务重,涉及移民的资金就有3000多万元。面对这笔巨款,冉绍之定下了不少制度,为的就是管好用好这笔移民资金。他为此制定了“五支笔”联审制度。
此外,为了杜绝腐败,冉绍之还表示决不让亲戚朋友染指移民迁建工程。做钢筋工的外甥想包工程,冉绍之却叫他去当挑撮箕的小工。此外,他提出:不准将移民资金用于与移民安置规划无关的项目,不准随意调整移民工程项目,不准挪用移民资金作为行政开支的“三个不准”;同时,还主动接受人大的监督,接受纪检监察机关、财政、审计部门和银行的监督,接受移民群众监督,接受新闻舆论监督的“四个监督”,确保移民资金专款专用。
对于三峡库区移民而言,他们的顾虑不仅来源于离开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也是担忧搬迁之后如何发展致富。针对这一问题,冉绍之结合奉节当地自然条件受限、交通不便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就地后靠安置”的移民思路,即让库区移民从淹没线以下搬到淹没线以上,不必离开原来的乡村,重建新家园。到1997年底,安坪乡人均收入比移民前的1992年翻了两番。
感谢三峡移民的无私奉献
此次赴京参加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并获得“改革先锋”的殊荣,冉绍之的内心充满感谢。“感谢党这么多年对我的培养,感谢跟我一起站在移民工作一线的领导和同事们,感谢百万三峡移民的无私奉献。”
冉绍之告诉记者,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参与者的他,如今已成为受益者。虽已退休,但他觉得自己依旧要继续奋斗下去。“40年来的巨大变化,证明改革开放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也说明了这40年的发展与变化是来之不易的,这是全国人民为之奋斗所收获的成果。”
如今成为“改革先锋”,冉绍之表示这份殊荣属于每一位参与三峡移民的工作者,也离不开三峡移民的无私奉献,正是三峡移民对于自己工作的支持,才为破解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其中的一个答案。“‘改革先锋’是对我过去的工作给予的肯定,也将激励着我未来的工作。”冉绍之表示,自己将继续传播正能量,维护大局,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他相信,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之下,重庆和三峡库区的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