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稻在重庆首次试种成功

巨型稻在重庆首次试种成功

重庆日报记者 周雨

禾下乘凉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毕生追逐的梦想。8月31日,记者从江津现代农业园区获悉,这一梦想已在该园江津现代农业气象试验站变为现实:这里种植的10亩巨型稻试验田内,水稻平均株高2米,平均亩产超过800公斤,株高和亩产量均比普通水稻高出近1倍。

这也是在我市首个试种成功的巨型稻项目。

据了解,巨型稻是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历经10余年研究培育出来的超高产优质水稻品种,于去年10月通过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并对外发布。今年4月,江津现代农业气象试验站引入该品种进行小范围试种。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种巨型稻不仅植株高,而且穗长粒多。一个身高1.8米的工作人员,站在稻田里举起双手,比植株最高处还矮了一大截。

“巨型稻是用野生水稻杂交培育而成的。”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何永坤说,巨型稻之所以有这么高的亩产量,主要原因是分蘖能力强、稻穗粒数多。在种植时,巨型稻的间距达到60厘米,密度仅为普通水稻一半左右,但每株水稻分蘖出的植株数量远超普通水稻。另外,每支稻穗的谷粒数多达500多粒,比普通水稻高出一倍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巨型稻因为“体型”大,既可为青蛙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又能有效吸收青蛙、泥鳅产生的排泄物,发展“稻-蛙-鳅”立体种养业的效益远高于普通水稻。

在这10亩试验田里,现代农业气象试验站共投放了180万只黑斑青蛙苗、30万尾泥鳅苗,预计将平均亩产青蛙1500公斤、泥鳅500公斤。

“青蛙可以捕捉稻田里的害虫,青蛙、泥鳅的排泄物又为水稻提供了充足的肥料。”何永坤说,这片试验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种出的大米可达到有机大米质量标准,预计每公斤大米售价将达40~100元。粮、渔两项相加,亩均产值将超过6万元。

何永坤表示,从今年的试种情况来看,推广巨型稻及“稻-蛙-鳅”立体种养业模式的技术难度并不大,但需要较好的水源条件。另外,每亩稻田需一次性投入挖沟、围网等基建设施成本4000多元,购买蛙苗和鳅苗每亩投入6000元左右。

他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在不同海拔、不同气候条件下开展巨型稻示范推广,对巨型稻的气候指标以及相关要素进行进一步调查研究,为巨型稻的大面积推广做准备。

作品标题 巨型稻在重庆首次试种成功

参评项目 消息

作  者 周雨

责任编辑 周立 张珂

刊播单位 重庆日报

首发日期 2018-09-01

刊播版面 第1版要闻

作品评价

一、新闻性强。巨型稻作为一种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水稻新品种,在重庆首次试种成功,对农业发展、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性强。记者对如何发展稻-蛙-鳅新型种养模式及其效果报道深入,为更好发挥巨型稻效果、推广巨型稻具有借鉴价值。

采编过程

记者8月31日在江津现代农业园区采访时,了解到农业园气象站试种巨型稻的消息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深入采访,当天便发出新媒体稿件,第二天在《重庆日报》头版见报,本报也是市级以上媒体最早报道巨型稻在重庆首次试种成功的媒体。

社会效果

报道见报,我市各都市报、新媒体、广播电视台、中央驻渝纷纷跟进,报道巨型稻在重庆首次试种成功的消息,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反响。此后10天内,我市各地共有300多个农口部门、业主、种粮大户前去参观学习,为巨型稻在我市推广营造了良好氛围。

全媒体传播效果

报道于8月31日最先在重庆日报APP刊播,随后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转发,成为当天的爆款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