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压断了地气

“文山”压断了地气

乡镇干部因为直接与农民打交道,干的又主要是农村工作,应该说是最接地气的干部。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不少地方,乡镇干部的“地气”,已经被“文山”压掉了。

璧山区大路街道虽然是一个街道,但其主要辖区还是农村,除14个村外,3个社区也多数是农村。因此,其工作对象和工作任务也主要在农村。

“我们的主要职责是为农业、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岗位应该主要在田坎上,与农业和农民打交道。”大路街道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说。可目前,“我们到田坎上去的时间极少,做文字工作的量,要占整个工作量的一半以上。”

据这位主任介绍,农业服务中心的在编人员是53名,但目前干农业服务中心工作的人员只有14名,其余的人员都被街道安排到综合科、民政办、城管等部门去了。而在农业服务中心的14名干部中,真正负责农业技术指导的干部只有5名,不到在编人员的1/10。

然而,就是这5名负责农业技术的干部,也很少到田坎上。负责农业技术指导的田云忠,1979年就开始搞农业技术指导工作。他说,从去年5月以来的8个月时间里,他到村里去指导技术只有30余次。而在10多年前,“可以说我70%以上的时间,都是在田坎上跑。”

那么,现在多数时间又干啥去了呢?田云忠说,“用在了文字工作上,有写不完的工作总结汇报,填不完的报表。‘文山’压掉了我们到田坎上去的时间,也压断了农业服务干部的田坎情结和与农民应接的‘地气’。”

目前乡镇的“文山”究竟有多重?记者在合川区三汇镇党政办见到:2017年,该镇通过办公室收到的区上发文,并由办公室编了收文号的文件共有2015个,没有编入收文号的会议纪要、信息专报、督查通报等还有900余个。这还没有包括一些部门直接发给镇里相关部门的文稿。

而对这些上面发文布置的工作,多数基层都要先向上报和向村、社区发文字的实施方案,然后又要用文字的方式,向上报告阶段性的进度,最后还要报总结。三汇镇分管党政办的组织委员王睿说,镇里平均每个月花费的笔墨纸张费就有2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