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00重庆人参与大桥建设
“今年元旦,港珠澳大桥举行亮灯仪式时,不少桥梁建设人员举着荧光棒,围着‘中’‘华’2字而立,形成美丽的形状。我站在其中,感觉特别荣耀!”游川自豪地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中交二航局二公司参与承担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沉管预制、西岛非通航孔桥施工等工作,公司近千名员工在桂山岛和东、西人工岛上,待了六七年时间。
事实上,记者了解到,参与建设港珠澳大桥的重庆儿女还有不少。如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隧道防灾减灾”工程,重庆市智翔铺道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承担了隧道和1/3桥面的铺装工程,负责东西人工岛建设的中交三航公司的一个工作队也有三四百名重庆人……
“毕业于重庆交通大学的校友也非常多。”重庆交通大学宣传部负责人也告诉记者,如港珠澳大桥的总体设计负责人孟凡超是1978年毕业于该校桥梁隧道专业的学生,担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助理的高星林,设计“白海豚塔”的广东长达公司港珠澳大桥CB04标总工程师陈儒发,以及负责监理、施工、技术等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均有重庆交通大学各届毕业的校友。
“港珠澳大桥是改革开放40年来综合国力的象征,书写出一部不断征服挑战的中国工程建筑史。”著名隧道专家蒋树屏表示,参与建设港珠澳大桥的重庆人有近3000名,这座大桥挑战了很多世界级难题,创造了很多奇迹和发明专利,参与建设这座桥,也让重庆人民倍感骄傲和自豪!
接下来,本报将持续关注报道重庆儿女参与建设港珠澳大桥的故事。
作品标题 大国工匠的惊世之作 江海筑虹的大桥之梦——近3000重庆人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
参评项目 通讯
作 者 吴国红 李星婷
责任编辑 袁尚武 许阳
刊播单位 重庆日报
首发日期 2018-04-10
刊播版面 第5版
作品评价
文章文字优美灵动,文字随记者的行程如音乐般流淌,如诗如画地描绘出港珠澳大桥的形态、建筑特色、文化寓意等,并在文末阐明采写这一系列报道的原因——有近3000名重庆人参与这座大桥的建设。
采编过程
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全长55公里,其历时8年建设,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重庆作为桥都,有着悠久的建桥历史和不错的造桥技术。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有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中交二航局二公司、重庆智翔铺装有限公司等近3000重庆人参与其中。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港珠澳大桥的总设计师孟凡超、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总工程师方明山、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儒发、中交二航局二公司副总工程师杨绍斌等重要人物,均是重庆交通大学毕业的校友,他们都是建设港珠澳大桥的脊梁人物。
2017年年底,重庆交通大学宣传部告诉记者,有几位建设港珠澳大桥的校友回校做了个讲座。记者有心,认为这个重大题材应该深度介入报道。于是,在今年初就着手准备赴珠海深度采访事宜,查找资料、寻找相关建设单位、与港珠澳管理局对接、联系采访对象等。经过周密准备,重庆日报在4月初派2名文字记者、1名摄影记者赴珠海采访一周,推出“来自港珠澳大桥建设工地”的系列报道共5篇,同时采取微信、APP、H5等全媒体方式进行传播,对重庆如何参与这项世纪工程的建设作了很好的展现。本篇报道,是该系列报道的第一篇。
社会效果
文章一经刊发,立即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人民网、新华网、网易、搜狐、凤凰、中青网等门户网站纷纷转载。有的读者评价:自己以前并不知道重庆这么多人参与了港珠澳大桥这项世纪工程的建设,自己深感自豪,也为他们几年来的辛苦工作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