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门 探索真理 走向革命
重庆城作为当年长江上游最大的水运码头,四川等地的赴法勤工俭学学生大多是集中到这里乘船出发奔赴法国的。
1919年6月11日,陈毅等成都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第一期61名勤工俭学学生抵达重庆,在朝天门码头坐蜀亨号,出发前往上海。6月15日《国民公报》刊登了陈毅等出发前写的《留法学校学生特别启事》,向资助他们留学的四川各界人士表示谢意和辞行。
陈毅由于参加和组织中国学生运动,1921年被遣送回国,经济极度困难。汪云松闻知此事后,想法筹集了一大笔经费汇去,才解了陈毅等人燃眉之急。
当邓小平等还在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苦读时,1919年11月,江津的聂荣臻等10多名青年每人自筹300元,来到重庆,准备自费去法国勤工俭学。但他们与法国领事馆不熟,无法获得签证,于是辗转找到汪云松,汪云松热心应允,从中联络,才使聂荣臻等人很快拿到了签证,顺利启程赴法。
从1920年到1923年期间,重庆总商会共输送留法学生158人。其中,邓小平、聂荣臻等一批来自重庆的青年在留法期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坚定了人生信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聂荣臻曾回忆:“这一段的生活,在我的头脑里的烙印很深,因为这在我一生经历中,是完成世界观的根本转变,真正走上革命道路的起步时期。革命的起点是永远难忘的。”邓小平、聂荣臻、赵世炎等一大批留法勤工俭学生回国后,积极投身到改造中国的滚滚革命洪流中,为20世纪的中国寻找救国救民的良方,书写出中华儿女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华章。
近百年前的那场重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也开启了重庆共产主义运动的壮丽序幕!
作品标题 近百年前 一群热血青年为何从这里踏上革命之路
参评项目 通讯
作 者 袁尚武
责任编辑 吴国红 兰世秋
刊播单位 重庆日报
首发日期 2018-06-29
刊播版面 第5版
作品评价
本篇是重庆日报“重走信仰之路 传承红色基因”大型全媒体报道的首篇。该篇以发生在近百前重庆地区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切点,以邓小平、聂荣臻等一批川渝青年重庆求学,赴法寻求革命真理的奋斗历程为主线,向读者展示了近百年前重庆地区早期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者为真探寻真理走过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该篇既有翔实的历史文献挖掘,也有记者亲历触摸历史遗迹的真实记录;既有生动的细节展示,也有通过重走革命遗址,让历史映照当下的心灵碰撞。较好地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时空穿插,以及革命故事对当下党史教育的有机结合。
该篇行文流畅,语言质朴,结构缜密,详略得当。
采编过程
记者冒着高温,多次沿着当年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学生在渝读书生活的历史遗迹,实地找寻那段重庆留法预备学校青年学生的重庆足迹;记者同时通过查阅大量历史文献,亲历者回忆录,历史档案及背后的故事,对每一个细节求证党史研究专家,较完整的复原一个当年留法勤工俭学在渝期间的路线图。
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与今天城市风貌的对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重庆近百年来的沧桑变化,坚定了当代新闻工作者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的理想信念。
该篇在文本创作方面也下足功夫,从大量采访记录中进行认真梳理,提炼,修改,并确定文表达和版式呈现。
社会效果
该篇报道刊发后,在社会上生了积极正面影响,从各方反馈的信息来看,市党史办、高校相关研究专家等给予充分肯定,著名学者,党史研究专家周勇等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该报道在社会上得到很好的效果,重庆第二十九中学(留法预备学校原址所在地)党政办负责人专程致电重庆日报表示,将此报道作为该学校校史的重要内容珍藏。不少读者来信索要当日的报纸相关版面珍藏,表示他们会持续关注重庆日报此系列报道。
该报道为系列报道“重走信仰之路 传承红色基因”开了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