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才门槛高 致高端人才转投外省

引才门槛高 致高端人才转投外省

前段时间,成都电子科大最年轻的美女副院长刘明侦曾在网上火爆一时——18岁留学英国;22岁硕士毕业于剑桥大学;24岁博士毕业于牛津大学。刘明侦在牛津大学光伏光电研发中心,以新型太阳能电池为研究核心,研究对象涉及材料学、光电学、电子器件等方面,主攻以卤化物钙钛矿(perovskite)材料为核心的太阳能器件,并取得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2013年,她在《自然》(Nature)正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当时年仅23岁,是在《自然》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的最年轻中国女学者。

刘明侦25岁回国工作,26岁入选国家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计划;28岁被任命为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成为该学院最年轻的副院长,今年她又入选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候选人”。

事实上,刘明侦是地道的重庆妹子,中学就读于重庆第一双语学校国际部。据同为海归的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物理学博士的李志峰透露,刘明侦刚回国时首先考虑回家乡发展,希望进重庆高校工作。李志峰曾把对方推荐给其母校重庆大学,然而学校乃至市里相关单位却认为刘明侦只在《自然》上发了1篇文章,达不到重庆引进高端人才的门槛,还得通过学校各种委员会评审后才能引进。

李志峰说,相比重庆的各种“门槛”,成都方面则热情似火。成都电子科大每天给刘明侦打电话,并在培训项目、科研经费、研究平台方面都给出承诺。最终刘明侦选择离开重庆转投成都。

尽管刘明侦属于个案,但李志峰表示,他和身边不少海归朋友都感受到,相比于中西部包括成都在内的很多城市,重庆对人才特别是高精尖人才设置的门槛太高,容易导致人才产生距离感。

以之前重庆出台的“鸿雁计划”为例,哪怕是入选最低档的C类人才,也需要在渝工作期间满1年,以及企业认定年薪在50万元至100万元人民币,这让李志峰和朋友们感觉“门槛太高,和我们没啥关系”。

而这方面成都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成都前年出台的人才行动计划,提出了优化人才落户制度、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立蓉城人才绿卡制度、开展全民技术技能免费培训等12条具体措施,针对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不同人才群体构建体系、分类施策,使人才渠道拓宽,人才保护机制完善,为人才来此发展创造了更全面完善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