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个人才的“池子”

这里有个人才的“池子”

今日重庆记者 夏小萍

“人工智能”无疑是当下热词。但热度背后,是人工智能人才短缺的现实。为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为重庆输送更多人工智能人才,重庆邮电大学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学院应运而生,与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合署办公,学院设重庆邮电大学本部校区、重庆邮电大学中国智谷(重庆)校区。今年9月,重邮讯飞人工智能学院迎来了首批学生,包括135名研究生和200多名本科生。

在重庆邮电大学校园的草坪上空,一架造型新颖的无人机自由翱翔。

随着无人机在空中盘旋,一幅逼真的重庆邮电大学全景画面,在操纵者眼前呈现。

通过“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与虚拟场景建模系统”,每个学生都能在虚拟场景中,游走于学校每个角落……今年9月,重邮讯飞人工智能学院迎来了第一批研究生和本科生。上述场景,既是重邮讯飞人工智能学院的科研成果,某种意义上也是新生们入学的第一堂“专业课”——近距离接触人工智能领域应用,第一次感受科研创新的魅力。

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成“抢手货”

2018年9月13日,重邮讯飞人工智能学院首批新生正式入学报到,包括135名研究生、200多名本科生。

重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张清华告诉我们,人工智能学院此次招收的研究生来自全国各地,有不少是来自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985”“211”高校的本科生。本科生则先进入“计算机智能科学”大类专业学习,念完大一后,通过专业分流真正进入重邮讯飞人工智能学院。

近年来,“人工智能”成为热门,人工智能学院也成为高等院校的“热词”。重庆南开中学高三学生家长曾立梅说,在南开中学的家长群里,“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学院”也是家长们最热衷的话题之一。

这背后,是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人才供不应求的现实。据业内人士估计,当前,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分散在高校的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等,但很多毕业生都欠缺人工智能领域的实践经验,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数量缺口在百万以上。

重庆也一样。今年8月23日,重庆邮电大学发布的《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人才白皮书(2018年)》显示,目前重庆“大数据智能化”人才供给和需求存在匹配偏差等迫切问题。

提前布局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教育

重邮讯飞人工智能学院,正是在人工智能人才短缺的背景下诞生的。

其实,大数据智能化方向的学生培养和专业建设,一直是重庆邮电大学的重点工作之一。早在与科大讯飞公司合作前,便设立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重庆市首个开设此专业的高校,2018年又开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而重庆邮电大学教授王国胤更是在20多年前,就开始涉足人工智能领域。

王国胤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亦称‘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社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任国际粗糙集学会(IRSS)指导委员会主席(原理事长、咨询委员会主席)、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副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理事。带领的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大数据智能处理研究工作,出版学术专著15部(含编著),发表SCI/EI收录论文200余篇,论著被他人引用8000多次。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在粗糙集与粒计算、知识发现、计算智能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

再来看看重庆邮电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成绩单:

近两年来,重邮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先后在“2017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大数据挑战赛”获得季军(1222支参赛队)、“2017京东JData算法大赛——高潜用户购买意向预测”获得亚军(4240支参赛队)、“IJCAI-17 Data Mining Contest-商家客流量预测”获得冠军(4058支参赛队)、“2018马上AI全球挑战者大赛——违约用户风险预测”获得冠军(187支参赛队)、“2018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金融数据大赛”获得冠军(1596支参赛队)、“2018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大数据挑战赛”获得第六(1352支参赛队)、2018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科技大赛中国区总决赛大数据方向最佳创新奖、2018全国高校大数据应用创新大赛二等奖。

2018年8月17—18日,在第八届“华为杯”中国大学生智能设计竞赛上,重庆邮电大学的“智能水面漂浮物清理机器人”“基于图像识别的智能打捞船”两项作品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智能科学与技术”获“华为专项奖”。

联合办学尽显校企优势

重邮讯飞人工智能学院,分别设立了重庆邮电大学本部校区、重庆邮电大学中国智谷(重庆)校区。科大讯飞公司派出由核心技术专家组成的企业导师团队,负责学生的专业课程、课题研发、实训实作等。

科大讯飞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进入学院的学生,除了能够学到重庆邮电大学在信息通信领域的学科知识外,还将深度接受科大讯飞集团在人工智能领域一流的技术和资深专家的培养,他们将成为国内甚至国际一流的人工智能人才。”

张清华院长告诉我们,讯飞人工智能学院新生从入学开始,就会引入科大讯飞AI课程资源。在学生融入企业环境的过程中,还会持续跟踪,以优化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办学初期的本科生教育,将依托学校在全国最早设立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和新增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为主进行培养。研究生培养,将以重庆智能产业需要和科大讯飞技术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努力打造2~3个中国人工智能最顶尖的行业应用研究专业。

学院构建了“双导师制”和联合课题攻关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大数据智能计算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重邮讯飞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平台建设,打造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

“重邮讯飞人工智能学院要为中国智谷建设和重庆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重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夏英说。

作品标题 “解码中国智谷”系列报道

参评项目 系列报道

作  者 刘自良 杨光毅 陈科龙 夏小萍 董茜 胡婷 周瑞丰 高维微 游宇 吴静萌

责任编辑 陈科龙

刊播单位 今日重庆

首发日期 2018-09-25

刊播版面 “封面”专题

作品评价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加快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步伐,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基于此,作品选择“中国智谷”入手,通过利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对“中国智谷”展开深入的报道,展现、印证了重庆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的生动诠释。作品以小见大,角度新颖,立意深远,紧扣时代主题,弘扬主旋律,是重庆“八项行动计划”之一的“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的生动写照。

采编过程

2018年8月23—25日,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成功举办。为深入报道智博会成果,《今日重庆》在9月刊特别策划了一组《解码中国智谷》的组合报道,作为当期“封面故事”。

在选题过程中,《今日重庆》编辑部与南岸区委宣传部、重庆智谷高新实业有限公司深入沟通,最终选择从一个人物(重庆智谷高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超)、一家创新中心(飞象工业互联网平台)、两家大数据智能化企业(重庆声光电智联电子有限公司、重庆中交通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一间智能工厂(重庆盟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工厂)和一所科研机构(重邮讯飞人工智能学院)作为组合报道的选题,从不同侧面解码一个“无限”的中国智谷。

社会效果

该组系列报道7篇稿件,语言质朴、真挚真诚,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发生在“中国智谷”里有关梦想与成长的故事。

《解码中国智谷》报道刊发后,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不少关心重庆发展的读者,向编辑部打来电话,询问“中国智谷”发展情况。

全媒体传播效果

《解码中国智谷》组合报道在杂志刊登后收获了大量读者的好评。此外,该组报道还通过今日重庆杂志社微信、微博、网站等平台发布,不少网友纷纷留言,想进一步了解中国智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