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篇 寻亲
仅凭一个名字两张照片找人
王小女失去生活来源之后,便靠着给卖盐的商人称盐为生。虽然日子艰苦,但王小女依然遵照丈夫的话,让徐秀花跟着一位叫金若梅的先生读书,但由于战火蔓延,先生很快离开了村庄,徐秀花也没能再继续念书。
解放后,家里分了些田地,有了固定收入来源。徐秀花长大成人,便和母亲一起踏上寻亲之路。
解放初期,通信闭塞,交通不便,要找一个人谈何容易?母女俩挨着找村、镇及县政府工作人员,询问是否有徐天宝的消息,每次都是失望而归。
母女俩手里的线索,只有一个名字,徐天宝小时候读书用过的字帖,以及两张照片。一张是他在海门货轮上当保安时拍的,一张是在重庆当了“小官”后拍的。
“怕是在外面纳了二房不要你们母女了,才编了个故事”“估计是加入国民党逃去台湾了”,这样的流言,徐秀花记不清听到过多少次,每次听到这些话,她就跑回家,背着妈妈悄悄地哭。
爸爸绝不是这样的人!徐秀花不信,王小女也不信。徐天宝之前的确加入过国民党军队,但后来对其失望至极,所以肯定不会再去了。母女俩猜测,他既然是当了“小官”,多半是跟随共产党干革命去了!
家里生活渐渐好起来,对父亲的思念却与日俱增。徐秀花也当了母亲,对这一份混入血液中割舍不下的亲情理解更深,“别人都有爸爸,我也有爸爸啊,只是不知道他在哪里,做梦都想着能再见到他!”
20世纪80年代,徐秀花给能想到的部门都写过信,包括北京党史办、四川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但仅凭一个名字哪能有什么结果,他们都给徐秀花回信表示无能为力。
孙女在网上找到“徐天宝”
1994年,徐秀花二儿子徐周盖专门来重庆摆眼镜摊,一边做生意,一边继续寻找线索。他去了渣滓洞、白公馆,一个个对照遇难烈士的名字,看是否有“徐天宝”。
在重庆待了一年多,人生地不熟,文化水平也有限,最后徐周盖还是失望地回到了浙江。
找徐天宝已成为全家人的一个心结。徐周盖从小听着外公的故事长大,找不到外公,一家人都无法心安。
1998年,王小女临终前拉着徐秀花的手,泪眼婆娑。徐秀花知道妈妈想说什么,只有含着泪使劲点头。
2015年4月,徐秀花的孙女徐雪琴上网时无意中搜到一篇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员的文章,里面提到的“红岩公墓”吸引了她的注意。在公墓埋葬的人员介绍中有寥寥数语:“徐天宝,浙江海临人,曾任第十八集团军驻扎渝办事处物资保管员。生于1908年,1942年夏病逝。”
“外婆快来快来!这个人和曾外公的情况好像哦!”听到孙女的喊声,徐秀花放下手中的活,赶紧跑过来。
“徐天宝,浙江、重庆、1908年、1942年……”和爸爸的基本情况完全对得上!徐秀花呆呆地盯着电脑屏幕,一句话也说不出,全身颤抖,眼泪唰唰地流,“是爸爸,是爸爸,这肯定就是爸爸!”
这时她们才知道,在重庆,有一个叫红岩村的地方,在“村”里的公墓里,埋葬着当时在重庆病逝的周恩来父亲周懋臣,邓颖超母亲杨振德,被叶剑英称赞为“我们党的骆驼”的原上海局书记黄文杰,原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南方局秘书、周恩来英文秘书李少石等13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逝世的革命者以及家属的骨灰,其中一人就叫徐天宝!
徐秀花一连好几天都睡不好觉。睡醒了就笑,笑着笑着又哭。“两山环抱,满目青翠,四季常绿……”这是网上描述红岩公墓的句子,她让孙女完完整整念了好几遍,她想了又想,父亲长眠了70多年的地方,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不能等了,赶紧去看你们的外公!”徐秀花让三个儿子做了两件事:一是把徐天宝的照片拿到相馆放大,二是买了三张去往重庆的火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