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长江大桥雕塑《春夏秋冬》一段改革开放历史的无声证言
重庆日报记者 兰世秋
雕塑《春夏秋冬》是国内第一次将人体艺术运用于户外城市公共空间的雕塑作品。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春夏秋冬》或许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当初它的诞生却掀起了轩然大波,成为重庆重要的文化事件,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争论。
从最初的裸体到后来穿上薄纱,《春夏秋冬》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程?这背后,又有着哪些观点的交锋?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春夏秋冬》最初的设计也始于1978年。40年后,回望这段历史,这组雕塑的诞生又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
重庆日报刊文:勇敢地把它立出来
反对声音:司机把车开到河里怎么办?
回忆起当年创作《春夏秋冬》的过程,今年83岁的雕塑家王官乙仍然记忆犹新。
1977年11月26日,重庆长江大桥动工兴建,1980年7月1日建成通车。王官乙介绍,在桥头建雕塑的创意,来自时任重庆市市长于汉卿。
1978年,于汉卿到欧洲考察,在法国卢浮宫,他看到很多漂亮的雕塑,由此萌生了在重庆长江大桥桥头竖立雕塑的念头。这个任务交给了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
“文化大革命”之后,百废待兴,艺术家们群情激奋,拿出了100多套方案。最终,时任川美副院长、著名雕塑家叶毓山设计的《春夏秋冬》脱颖而出。
这个设计方案将春夏秋冬四季拟人化,突破性地将人体艺术运用在城市雕塑的设计中。
初稿通过后,叶毓山、郭其祥、龙德辉、伍明万、王官乙、黄才治、项金国、杨发育、何力平、罗耀辉、余志强等组成创作组,集体创作《春夏秋冬》。
然而,在王官乙向市里领导汇报此事时,事情却发生了变化。
“展示人体艺术当时在西方已经司空见惯,但在国内还是一个禁区。所以在汇报时我介绍了雕塑的寓意,并特别强调雕塑有丝带遮挡,是健康向上的。”
王官乙表示,在会上他看出有领导对此并不太支持。“会议结束后,重庆日报总编辑找到了我,约我结合全国第四次文代会精神,写一篇关于重庆长江大桥雕塑的文章。”
这篇题为《从文代会说到长江大桥的雕塑》的文章约有1500字,刊发于1979年12月6日重庆日报第3版,同时还配发了雕塑中《春》和《秋》的设计稿。
文中,在分析了《春夏秋冬》的形式和内涵后,王官乙写道:“如果认为雕塑设计稿是创新的,是解放思想的,是有所突破的,是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是健康的,是美丽的,就大胆地、勇敢地把它立出来。”
这篇文章一刊出,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市委、市政府、重庆日报、重庆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及艺术家共收到几百封信。
王官乙说,在他个人收到的几十封信中,有不少人对雕塑设计表示支持,但也有人表示不理解,比如一家医院的几个女护士写道:“为什么只做女裸体,拿女同志开心。”(报纸刊登的《春》《秋》是女性)
这组雕塑在此前征求群众和有关部门意见时,也有人表示:“大桥上立着女裸体,司机看女裸体把汽车开到河里去了怎么办?”
由于此事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后来,四川省相关方面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对此事进行批示,认为裸体雕像不妥。
方案被否定了,这组雕塑作品就不用了吗?
妥协:适当地增加薄的衣服和飘带
落成:获评全国优秀城市雕塑作品
艺术家们当时的情绪都很大。
今年86岁的龙德辉当年负责《秋》的放大制作。他对记者说,对于学美术的人来说,人体艺术是很美的,川美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有人体模特了。
因为有上级的文件,现有的设计方案肯定通不过。市政府随即专程从北京请来了著名漫画家华君武、雕塑界泰斗刘开渠、著名批评家王朝闻商讨对策。
王官乙回忆,当时几位专家劝他们妥协一下,加一点点衣服,否则,这组雕塑就做不成了。
“于是,我们就在雕塑的袖口、衣领和其他地方加了一点衣纹。”龙德辉说,就这样,方案得以通过。
1981年8月2日,重庆日报第四版刊登了穿衣后的四尊雕塑小样,并配发了叶毓山撰写的《谈谈重庆长江大桥雕塑》文章,对修改进行了阐释。
叶毓山在文中写道:“裸体作品在美术理论和中外美术史中,本是早已解决的问题,但是考虑到目前我国群众的欣赏习惯,我们在不影响主题构思、人物动态以及人体美的情况下,适当地增加了一些薄的衣服和飘带……”
终于,《春夏秋冬》的创作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可是,定稿后,选择什么样的材质来创作也曾困扰艺术家们。
龙德辉告诉记者,雕塑最初考虑是用花岗岩制作,但考虑到材质老化的问题,换成青铜,可青铜又太重,为工程设计所不允许。最终,雕塑由西南铝加工厂用铝合金整体浇铸而成。
铸造的过程并不容易。西南铝加工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从1981年9月到1984年9月,整整奋战三年,才圆满完成铸造。
1984年9月26日,《春夏秋冬》在重庆长江大桥正式落成。《春》是一位拿着花的少女,《夏》是一位在水中搏击的青年,《秋》是一位扛着麦穗的劳动妇女,《冬》则是一个健壮的中年男子。从最初设计到完成,这组作品一共花了5年时间。
雕塑落成后,受到了来自各界的好评,《人民日报》也曾发表赞扬文章。1987年,它被评为全国优秀城市雕塑作品。
艺术家:将人体审美展现在大众视野中
学者:一座新时期起点的里程碑
对于《春夏秋冬》经历的这场风波,叶毓山生前曾说:“作品从全裸到加薄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思想意识转变的一个必要阶段。”
40年后,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组雕塑,以及它所经历的一切?
接受记者采访时,川美副院长、雕塑家焦兴涛表示,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首先,《春夏秋冬》首次将人体审美展现到大众的视野中,是在城市雕塑题材与形式上对禁忌的突破和创新。其次,这四尊今天看来司空见惯的雕塑,却在当时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在争论的过程中,民众第一次接触到西方人体雕塑的概念,从愕然、冲突到理解和接纳,艺术在与民众的互动中,开启了从美术馆走向公共空间的大门。”
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称,重庆长江大桥雕塑是新时期起点的一座里程碑。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带领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重庆的《春夏秋冬》发端于1978年,与新时期同时起步。而它建成于1984年,这是重庆经济计划单列,承担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之年。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间坐标。”周勇表示,这组雕塑是重庆改革开放历史的见证,具有引领思想解放的意义。
周勇说,在《春夏秋冬》中,我们看到它既有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勇气,也有薄纱紧身、飘带缠绕的踉跄;既有坚守现实主义的传统,也有现代人体的展示,更有对真善美的大胆追求。“这是一段凝固的历史、改革开放的无声证言。”
周勇称,《春夏秋冬》已无可争议地成为重庆这座城市思想解放的代名词,为重庆弄潮时代、改革开放承担起清扫思想障碍的重任,因此成为人们观察“新时期”的一个坐标。
作品标题 重庆长江大桥雕塑《春夏秋冬》 一段改革开放历史的无声证言
参评项目 通讯
作 者 兰世秋
责任编辑 吴国红 倪训强
刊播单位 重庆日报
首发日期 2018-03-02
刊播版面 第9版
作品评价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重庆长江大桥雕塑《春夏秋冬》最初的设计也始于1978年。文章选取巧妙的角度,在40年后,回望这段历史,对这组雕塑当初诞生的过程进行了回溯,对它的时代意义进行了解析。报道生动可读,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深度。
采编过程
记者在得知复制的《春夏秋冬》将陈列于重庆市文联的消息后,敏感地捕捉到这一信息的重要性,遂在领导的布置下进行稿件的采访。记者在书店和图书馆查阅了相关资料,做足案头工作,并采访了大桥雕塑当年的设计者、市民、雕塑家、学者等方方面面的人物,录制下珍贵的视频资料,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完成采访,并在较短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稿件。
社会效果
文章见报后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各个网站纷纷转载,专业媒体和网站也进行转载。不少当年参与雕塑制作的工人还给记者发来短信,回忆当年铸造雕塑的过程,文章引发了一代人的共同记忆,感悟今天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全媒体传播效果
报纸见报该稿件之前,重庆日报官方微信号还专门推出了公众号,报网互动,传播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