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水会涪万 瞿塘争一门——探寻古诗中的奉节
夔门雄峙,瞿塘幽深。奉节地处重庆东部边缘、长江三峡西首的瞿塘峡畔,古称鱼复,据荆楚上游,控巴蜀东门,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从汉代起,奉节即为巴东郡、巴州、信州、夔州、夔州府和江关都尉、三巴校尉等治地,是下川东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这是一片文化积淀深厚的沃土——“奉节人”遗址发现的象牙刻划图案和石哨,将人类雕刻艺术和音乐艺术的萌芽提前了数万年,改写了世界艺术史;在这里,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包括鱼复浦遗址、老关庙遗址、白帝城遗址等在内的从旧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的遗址。
在这样的土壤里,来自民间的古歌谣《滟滪歌》《渔者歌》等成为奉节古诗的源头。“滟滪大如马,瞿唐不可下。滟滪大如牛,瞿唐不可流。”“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些歌谣以最直白的形式表达了三峡之险峻,以及三峡人的情感世界。
2000多年来,深厚的文化积淀,加之这里是古代水路进出巴蜀的必经之地,故众多文人墨客来往于此,诗歌创作丰盈,以唐宋为高峰,从未中断。李白、杜甫、刘禹锡、王十朋、陆游、孟郊、白居易、苏轼、黄庭坚、范成大、杨慎、张问陶等在此为官、旅居,留下万余首传世诗篇,产生了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诗歌主流。奉节因此成为中国古代往来诗人最多、诗歌创作最丰的地方,是中国诗歌绕不开的地标。
在这里,历代优秀诗作形成中国山水诗中的壮美典范。“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杜甫《长江二首》),成为对夔门形胜最精彩的描绘,也是对夔州诗魂的绝妙概括;“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成为大多数中国人对三峡最初的认识;陆游写下“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孟郊感叹“巴山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在这里,忧患意识、人生感悟等情愫在诗歌里熔为一炉。王十朋在《修垒》中的诗句“莫将逆旅视居官,宜作吾家活计看”,成为古代社会中清官思想的典型表现;范成大在《劳畬耕》中“奸吏大雀鼠,盗胥众螟蝝”的感叹,反映出宋代峡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以及奸吏对百姓的盘剥。
在这里,曾任夔州刺史的刘禹锡,用三峡民歌开《竹枝词》新风,使之从民间歌谣“雅化”为文人雅作,为民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交融提供了生动的案例。一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更是成为情歌经典。
可以说,涵盖山水风情、民俗文化、现实批判等广阔内容的奉节古诗,浸润着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形成了一部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地域诗歌发展史。如此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诗化形态,让奉节以诗城名动文坛,在全国绝无仅有,在世界范围内都实属罕见。
为何奉节会成为历代诗人的青睐之地?有专家称,这首先得益于奉节的地理位置,三峡要冲,夔门形胜,大山大水在这里聚合成气势磅礴的迷人画卷;其次是巴楚文化在此交汇,加之白帝城托孤等历史事件,在这里云蒸霞蔚成一幕幕壮阔景观;此外,浓郁的三峡地域特色和风俗民情,更是一曲曲让人魂牵梦绕的交响乐章。这一切,都激发出诗人们的创作灵感,让无数诗坛巨擘吟咏长啸,挥洒翰墨。
光阴荏苒,诗脉连绵。如今,奉节县整理出版了《夔州诗全集》,收录历代742位诗人4464首作品。夔州诗词学会、夔州杜甫研究会等诗词学会累计发展会员2000多人。诗教活动广泛深入,诗词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院坝、进企业、进景区的“六进”活动在全县广泛开展。同时,奉节正积极推进文旅结合,打造“三峡之巅,诗·橙奉节”文化旅游核心品牌,全长30余公里的中华诗词碑林正在建设中。
历史上恢宏壮美的奉节古诗早已汇入人心,流贯古今,经久不衰。

续表

续表

作品标题 重走古诗路 思君下渝州——探寻重庆古诗地图全媒体系列报道
参评项目 系列(连续、组合)报道
奖 项 中国新闻奖报纸系列报道三等奖
作 者 集体
刊播单位 重庆日报
首发日期 2017-06-05—2017-10-04
刊播版面 第11版、第9版、第4版
采编过程
重庆日报“重走古诗路 思君下渝州——探寻重庆古诗地图全媒体系列报道”从2017年6月5日启动,历时4个多月,采访团队走遍全市38个区县,行程上万公里,挖掘史料,实地寻访,对话专家,共计推出36个整版、16万字的报道,梳理古诗近万首,以客观、理性、虔诚的态度,讲述了这些古诗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其中蕴含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那些历代文人诗吟过的地方,今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挖掘古诗中传播文脉,在实地感悟中记录变迁。
报道除在重庆日报刊登外,还在重庆日报官方网站、重庆日报客户端、官方微信公众号、区县头条微信公众号、同茂大道416号微信公众号连续推出,并制作了“巴渝古诗热度地图”“古诗热度排行榜”等全媒体产品在网上发布,增强了报道的互动性。
社会效果
报道在人民网、新华网等全国各大网站上纷纷转载,《重庆艺苑》就此发表论文《渝州山水入诗来》,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反响和热烈好评。
有读者称赞,挖掘巴山渝水丰厚的古诗文化,把山水重庆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紧密结合,这个选题好!有专家称赞报道在“追寻古人留下的足迹中穿越历史、连接时空、感悟变革、见证辉煌,通过系列化、大版面、融合式、持续性传播,让受众在审美沉醉中浓郁乡愁,在古今对比中触摸沧桑,进而领略重庆美丽多姿的山川景物和美丽独特的风土人情”,增强了广大市民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深了人们对巴渝文脉的了解和热爱,达到了宣传好重庆形象、普及弘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
推荐理由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振人们的精神力量。
主流媒体该如何承担起这一责任与担当?这组报道就是一个很好的回答。
报道的创新之处在于,这是重庆第一次以区域为视角对巴渝古诗进行全面梳理的报道。过去曾有学者对巴渝古诗词作过研究,但多是以时间为轴,或以名人为轴,研究的范围也多集中在三峡周边地区,而这一系列以区域划分为轴线,对重庆古诗路进行全面整体梳理,通过探寻、挖掘、考证,为读者拼出一幅重庆古诗的全景图,令报道具有开创性和开拓性,堪称一项规模宏大的传统文化传播普及工程。
报道的另一特色就是积极开展衍生活动,把一个单纯的系列报道延伸到多个方面,让传播立体化。召开“重走古诗路”系列报道研讨会、评选“重庆最美十大古诗”、举办“巴渝古诗词传承盛典”大型文艺晚会、出版图书《思君下渝州——探寻重庆古诗地图》等,把单一的报道做成了线上线下联动,发展成系列活动与产品,让数百年前的历史变成了今天的热点新闻,进而不断扩大了这一系列的传播力、影响力,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力量和党报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