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96小时 首节沉管安装就位
2013年5月2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E1沉管出坞浮运。
在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的总指挥下,全世界最大的沉管隧道施工开始了。“在安装过程中有任何偏差、任何的受力不均,都有可能引起偏位。”杨绍斌回忆,当E1沉管这个“大家伙”第一次被沉放后,检测却显示其管艏与暗埋段匹配端高程误差竟有11厘米。
各方技术人员查明原因后,又进行了两次沉放。最后,5月6日上午10时,经过96个小时不眠不休的鏖战,E1沉管终于顺利安装就位。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沉管圆满完成了与西人工岛的“海底初吻”。
“当胜利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海面时,我们每个人都无比激动和自豪!”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杨绍斌至今难掩激动,因为这是国力的象征,大国崛起的标志!
作品标题 这群重庆人攻克核心技术 确保海底隧道120年不开裂
参评项目 通讯
作 者 李星婷
责任编辑 袁尚武 江前兵
刊播单位 重庆日报
首发日期 2018-04-13
刊播版面 第10版
作品评价
被称为世界桥梁史上“珠穆朗玛峰”的港珠澳大桥,建设难点在于岛隧,港珠澳大桥中长达6.7公里的海底隧道,是大桥建设中“最难啃的骨头”。作品清晰明了地介绍了建设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背景原因、难点所在,以及如何攻克所有技术难题、取得第一节沉管与西人工岛“海底初吻”成功的过程,让人一目了然。
采编过程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是目前全球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全球最深的深埋沉管隧道,其生产和安装技术有一系列创新,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术提供了独特的样本和宝贵的经验。
海底隧道由33节巨型沉管(每个重8万吨)连接而成,要保证其无论管体还是接头都没有裂缝、达到120年的使用寿命……无疑是非常难的!而负责沉管预制的,就是在重庆的中交二航局二公司。
记者通过港珠澳管理局联系上中交二航局二公司,先期在重庆拜会了该公司负责该项目的副总工程师杨邵斌(毕业于重庆交通大学),然后与该公司位于珠海的项目部取得对接,以便顺利采访。
值得一提的是,在记者一行赴珠海采访时,由于港珠澳大桥通车在即,已不允许其他人(包括媒体)上桥。正是在中交二航局二公司的帮助下,我们穿上他们的工装,伪装成工作人员,才得以上桥采访、观察、记录和拍摄。
在桥上的采访完成后,我们第二天又赶赴距珠海市几十公里的、中交二航局二公司在桂山岛的沉管预制厂,进一步深入了解沉管预制的过程、难度、技术创新等,历经几天的深入采访写作才完成此稿。
社会效果
文章一经刊发,即被人民、新华、新浪、搜狐、凤凰、国际在线、中青网等门户网站广泛转载。网友纷纷评价:建造沉管隧道的技术以前垄断在国外,如今,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完成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大国崛起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