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证券大事记 生财路越走越宽 我们一起追过的“钱袋子”

西南证券大事记 生财路越走越宽 我们一起追过的“钱袋子”

重庆商报记者 郭欣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人的个人财富在这40年间产生巨大飞跃:1980年,重庆市城镇、农户储蓄存款共计6.2亿元,现在重庆市住户的存款已超过1.5万亿元。

百姓“生财”的路子也越来越多:花10万元买银行理财产品、贷款几十万元买房、炒股炒基炒汇、买卖黄金白银……理财投资逐渐成为“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外的第八件家常事。为此,许多家庭的资产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理财花样也不断涌现,让人应接不暇。正是因为这些,理财概念深入普通百姓的心里,让普通百姓真实体会到“钱如何生钱”。

摇奖吸储

开奖热闹劲儿赛过春晚

1978年,在綦江北渡当知青的侯萍返回城里。这一年她19岁,顺利接上父亲的班,进入大渡口一家制造厂。第一个月拿了36元的工资,“这在当时已经属于高收入”。

尽管如此,家里人多,开销大,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她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是个“月光族”。直到两年后,弟弟们相继参加工作,她的工资才开始有结余,一点点攒起来,5元、10元存进银行。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摇奖储蓄跃入她的视野。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但凡家用电器,都是炙手可热的“奢侈品”。“有一年一等奖是一台电风扇。现场一名储户中奖,激动得脸都涨得通红。搬走奖品的时候,好多人羡慕。”那种让众人期待、紧张、兴奋的场景,54岁的工商银行员工张俐至今还记得,“到后来,不仅是电风扇,当时紧俏的彩电、相机都曾列入过头奖。”

在诱人奖品的吸引下,期盼“额角头碰着天花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摇奖机沙沙沙地响,号码球一个个滚动出来。大家屏住呼吸,等待工作人员报号码,紧张得把手里的奖券都攥出了汗。”侯萍说。

“开奖的热闹劲儿,当年简直赛过春晚。”现任重庆银行业协会办公室主任胡蓉对此印象颇深。“存进100元就能拿到一组存单奖号。年底了,摇奖机往电影院一摆,呼啦啦吸引一大群人围观,专业人员在台上摇动机器开奖。众目睽睽之下,人们或给摇出的幸运儿投以羡慕的目光,或为自己手中的存单奖号差之毫厘而捶胸顿足……”

那一年,侯萍虽然没中过一次奖,但有了100多元的积蓄。

买国库券

认购太火排队要等半天

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库券高调亮相。

“真是一券难求。”工商银行重庆分行西郊支行行长朱世东回忆,“当时的石坪桥分理处,早上8点半一开门,人们一拥而上,排队要等上半天。国库券是不记名,没法挂失找回,很多人拿到后还专门用手帕折叠包起,再放进贴身荷包”。由于认购太火,分理处每天向上一级行领取的几十万额度都不够用。

1985年,伴随着女儿出生,侯萍也在想方设法“开源节流”。她从广州朋友那里找到一些货源,每逢周末就去农贸市场摆摊,卖些“时髦”商品,一个月能赚200多元。

她很快就尝到了甜头。到了发行国库券的时候,她花3000元购买了3年期的地方债券,年息9%,每年年底结息,两年后开始偿还本金。两年后,她净赚近1000元。

1988年开始,买卖国库券的热潮出现了,更多人加入到了“倒卖”国库券的行列。不过仍受传统理财观的影响,对于开始有余钱的老百姓来说,存钱拿利息还是主要的理财方式。

到1988年,改革开放10年后,中国人均储蓄存款上升到347元,比10年前增长了16.5倍。这十年,中国储蓄存款平均每年增长30%。

大幅增长的背后,与高额的利率密不可分。根据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1985年8月1日,1年期居民个人储蓄存款利率为7.2%,3年期利率为8.28%,5年期利率为9.36%,8年期利率可以达到10.44%。

进军股市

许多普通人挖到第一桶金

“最早对股市的认识,是从当年深圳回来的那批人口中了解的。”侯萍的姐夫、67岁的老黄,当时在小什字一家建筑公司上班,每天都要路过位于打铜街的证券公司,看到门口蹲了不少人,聚在一块讨论这个新生事物。

在他的印象中,在1992年,几年前无人问津的股票,一时成了抢手货。正规渠道买不到,有的人会去“黄牛市场”碰运气,求股心切的人甚至直奔深圳,抢购新股认购抽签表。

“打新”究竟有多火?据深圳发布的1992年新股发售公告显示,发售新股认购抽签表500万张,一次性抽出50万张有效中签表,中签率约为10%,每张中签表可认购1000股新股,一共发行国内公众股5亿股。认购者凭身份证到网点排队购买抽签表,一个身份证购一张,但每个认购者可带10张身份证,每张抽签表100元。

股民很容易算出,按行情,新股上市后价格至少可翻10倍,如果投资1000元买10张抽签表,即使只中一张,中了购1000新股,很快就能获利万来元。要是中了签不炒股,光转让抽签表都能挣一大笔。

前所未有的超级牛市中,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一夜暴富”的神话。一些抢占先机的普通人挖到人生第一桶金,摇身变成百万富翁。

转战炒基

股市爆发推动基民进入扩张期

进入新世纪,人们银行卡里的数字也节节攀升。身边的银行、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第三方理财公司越来越多,五花八门的理财方式也走入大众视野。在这一时期,基民热情空前高涨,2002年是名副其实的基金发展年。历史数据显示,截至2002年底,年度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共募集557.9亿元。这个数字超过了2001年底基金市场规模的七成。

这时候,侯萍已经不用排队买国库券了,开始转战炒基。2007年股市大涨、基金大卖时,她就加入了“基民”大军。买的两只基金涨势不错,一卖出还赚了四五万,后来追加了五六种基金。在那段日子,很多基金经理的感受是,“不用主动去卖基金了,不愁没人买,自个儿找上门的客户都忙不过来。”在解放碑一家基金公司的苟亮回忆这样一段细节,“一次举行讲座,订1000人的会场,最后来的有2000多人。座位不够分,听众也不介意,找空坐在地上,挤着站在过道,满脸堆着渴望。很多老人是初次接触,他们抱着孙子来到会场,问一些非常初级的问题,比如什么是基金?”

这一年,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发布了一组数据,截至2007年三季度末,中国基金业资产总规模为18962亿份,基金资产总值达到30228亿元。

多元投资

理财渠道越来越广阔

现在走在大街上向路人抛出这个问题,十个投资者中有八个会抱怨:“基金、股票、黄金、原油投了个遍,合计下来,收益平平,很难再见过去动辄两位数的增长。”

其实投资者大可不必为赚少了而自责。近几年来,随着经济逐渐提档增速,转型高质量发展,以往跨越式的规模增长逐渐放缓,因此资产稳健性愈发引起重视。

正因如此,风险极低的国债再次回归视线,重现当年国库券热销盛况。2017年,重庆储蓄国债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同时还刷新了单人、单个家庭购买最高金额,分别高达1000万元和2033万元。

即便是2018年,这种势头依然延续。从人民银行一季度的调查来看,在拥有投资的重庆居民中,67.72%的居民选择国债,同比上升7.45个百分点,占比居首位;风险较高的信托和股票占比分别为23.86%和22.11%,同比分别下降1.14和11.11个百分点,分列第二和第三位;20.35%的居民选择“房地产”,同比分别下降0.2个百分点,跌至第四位。

上周,侯萍在手机上“秒杀”到今年第三期电子式国债。“经历了这么多年的理财,自己也真切感到,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侯萍说,这些年跟过潮流,买过股票,现在的理财方式多得让人眼花,自己还学会手机上选理财产品。相信在科学监管下,未来理财渠道会越来越广阔,越来越规范,“作为投资人,心态不能浮躁,不能盲目跟风,要沉下心来仔细研究,日子才能稳稳地过”。

链接>>>

观念之变

每两个重庆人中有1人拥有信用卡

据重庆银联介绍,1986年,重庆推出第一张银行卡——中行长城信用卡。当时银行不允许贷款给个人,因此信用卡无法透支,要先存钱再刷卡,因此长城信用卡也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准贷记卡。与现在热情的银行工作人员办妥一切不同,那时办理一张信用卡,还需要重重审核、担保和门槛,因此拥有信用卡也一度成为身份的象征。1994年,重百大楼设立了全市第一台银行卡受理POS机;2007年,建设银行发行了全市第一张“联名卡”——“世纪龙卡”……慢慢地,这种新颖的消费信贷方式和支付手段被广泛接受。短短11年,我市信用卡数量从2006年的8万张,飙升到2017年的1547万张,11年间,增长近200倍。按照2017年重庆常住人口3075万人计算,相当于每2个人有1个拥有信用卡。

数量之变

金融机构发展超过4100家

重庆银监局介绍,从改革开放初期重庆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金融机构,经过不断发展,目前已经有1361家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273家政策性银行及邮储银行、291家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274家城市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1891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等,金融机构数量合计4137家。

统计,截至2017年底,重庆市银行业总资产、各项存款和各项贷款余额分别达4.72万亿元、3.49万亿元和2.84万亿元,较年初分别增长8.8%、8.4%和11.3%;不良贷款率1.16%,拨备覆盖率290.1%,资产利润率1.06%。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对外开放进程的持续推进,银行业“走向世界”的脚步逐渐加快。近年来,重庆各大银行以推进自贸区和中新(重庆)互联互通项目为平台,对接中新60个合计约150亿美元项目建设。全市跨境信贷余额38.92亿元,跨境担保余额268.56亿元。向渝新欧铁路及配套建设融资近670亿元,支持渝新欧累计承载全国所有中欧班列近四分之一货源,积极探索有特色的国际化经营模式,助推重庆“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连接点作用进一步发挥。

8年,西南证券前身重庆有价证券公司成立。

1999年12月28日,重庆市原四家证券营业机构——重庆有价证券公司、重庆市(财政)证券公司、重庆证券登记有限公司、重庆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证券部,经过资产重组和增资扩股,组建成为如今的西南证券。

2005年3月7日,重庆市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开始对西南证券进行重组。

2006年11月底,*ST长运就发布公告称将与西南证券进行资产重组。

2008年11月,经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审核,宣布*ST长运重大资产出售暨吸收合并西南证券的方案审核通过。

2009年2月,西南证券成功上市。

2017年,西南证券着力推动业务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0.61亿元,净利润6.91亿元。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公司资产总额636.94亿元,净资产200.49亿元,净资本143.51亿元。

作品标题 “庆祝改革开放40年·资本市场篇”系列报道

参评项目 系列报道

作  者 谢聘 张蜀君 郭欣欣

责任编辑 罗文 何君

刊播单位 重庆商报

首发日期 2018-06-18

刊播版面 头版、第3版、第6版要闻

作品评价

头版《渝股腾飞:从“老三家”到坐拥50家境内上市公司》通过对重庆资本市场资深业内人士、普通投资者的多点采访,回溯了40年来重庆资本市场诞生、成长和壮大的不凡历程,再现了当年一级半市场等初生平台热闹喧嚣、人气爆棚的壮观场面,可读性强,让读者仿佛“回到当年”。第3版“大重组”《西南证券4年重组 “龙虾三吃”上市摆脱困局》报道的西南证券重组借壳上市,堪称重庆国有资产优化整合大手笔,稿件完整讲述了西南证券重组上市内幕故事,揭秘性强。第6版“理财经”《生财路越走越宽 我们一起追过的“钱袋子”》以典型人物在不同时期的理财故事为主线,反映了重庆市民理财观点和理财手段的巨大变化。版面用储钱罐图形主打,银行卡、钱币等图形装饰,分块勾画解读,紧扣主题,形象直观。

采编过程

改革开放40周年,是今年下半年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重庆商报结合自身财经属性,在宣传部领导的指导要求下,策划了一组关于重庆资本市场的系列报道。为了回溯重庆资本市场20多年的发展历史,几名记者兵分几路采访了诸如有价证券、阳光证券的员工,西南证券的董事长、总裁,以及参与市场的普通投资者等人物,采访人物众多,采写工作扎实。

社会效果

在重庆直辖21周年和改革开放40周年节点,关注40年来重庆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和巨大变化,揭示标志性事件内幕故事,阐释其对重庆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报道选点体现了很强的节点策划性和主流财经媒体视角。整组报道以40年发展历程为主线,分别截取典型事件和个案,按“开先河”“大重组”和“理财路”布局,报道触角涉及重庆资本市场发展总体脉络、重庆上市公司重大事件和普通市民投资理财,兼顾了重要性、可读性和服务性。

全媒体传播效果

该系列报道被东方财富网、网易财经、搜狐财经、凤凰资讯、一点资讯、新浪财经、和讯网等上百家知名网站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