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伴随着全球经济、科技、文化的高速发展,人才培养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强调:“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体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我国进入新时代后,党和国家把体育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高校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体育制度建设和顶层设计绘制了蓝图,为推动高校体育工作步入快车道,实现高速、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时代高校体育,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改革攻坚,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健身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代高校体育,需要关注学生长远发展,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参与比赛、学会至少一项专项技术,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形成恪守规则、磨炼意志的人格素养。新时代高校体育,需要贯彻“健康第一”思想,普及健康知识,让学生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锤炼品格,提高适应未来社会健康要求的体质能力。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编写了《体育健康与实践》教材,一是围绕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建设要求,充分发掘体育史,挖掘各项目课程的思政资源,丰富和提升体育项目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追求卓越、拼搏奉献的青春激情;二是从高校和学生实际出发,努力构建一个重点突出、科学合理、系统完备的高校体育教材体系。本教材理论结合实践,系统阐述了体育概述、体育与健康、科学锻炼、急救常识与损伤处理、体质健康测试和体能等理论知识,简明扼要地介绍了22项实践项目的起源、发展、基本技战术和竞赛规则。实践运动既有传统的“三大球”“三小球”,又有新式的软式曲棍球、美式腰旗橄榄球;既有中华民族传统项目如武术、导引、柔力球等,又有新式的击剑、花样跳绳、健美运动、健美操、瑜伽等;既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结合,又有普及性与多样性的结合;既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结合,又有时代性和文化性的结合。本教材编写的宗旨,在于普及科学锻炼知识,提高运动健康认知能力,培养建立运动健康新生活方式,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对美好生活和个性化、时尚化锻炼的需求。

本教材由上海理工大学体育部组织骨干教师历时五年编成,凝聚了一线体育教师辛勤劳动、长期积累、实践总结的成果。我校长期使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孙麒麟、顾圣益出版的“十二五”规划教材《体育与健康教程》作为体育课教材,但是随着我校体育项目的不断扩充,该教材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我校学生的项目学习需求和体育理论考试需要。因此,2015年我校体育教学部为了保障学生专项理论学习需要,召集各专项教师编写完成了专项理论内部资料,供专项教师上课时使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导致我校体育课全部改为线上上课,体育理论课也开始实行线上考试。为了满足学生线上上课和线上考试需要,体育教学部在朱晓菱副教授的组织带领下,以问题为导向,统筹谋划,组织全体骨干教师编写完成了《体育健康和实践》基础理论部分;各专项负责人梳理专项教学内容,制作完成了《体育健康与实践》网上课件。同时,体育教学部建成了急需的网上考试题库。2020年7—9月,部门再次按照国家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对本教材内容组织了第二次修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并引用了大量文献和资料,限于篇幅,恕不一一例举,在此一并致谢!对为本书编写提供宝贵资料的老师,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同时,特别感谢上海大学杨小明老师和上海大学出版社黄晓彦同志的指导和帮助!感谢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顾问、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科研所所长、讲席教授孙麒麟的支持,感谢上海财经大学吕季东教授和上海体育学院司虎克教授的指导。感谢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由于编写人员水平有限,书中如存在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编 者

2020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