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的锻炼价值
1.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曾经创造出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伟大文明成果。虽然在近一百多年间,中华民族遭受过巨大的内忧外患,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受到过前所未有的质疑和冲击,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渐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精髓的伟大之处。只有民族文化的觉醒,才有文化的自信,最终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儒、道、佛的三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形成了一套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完整体系;道家以“道”为核心,主张道法自然,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里的佛是指中国化的佛教思想,佛家禅宗哲学提倡“明心见性”,讲求“顿悟”,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民族传统体育,也深深地受到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并以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又以身体运动的形式来体验传统思想之理。所以在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不仅能学习到身体运动的技术,还能从中领悟到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感。
2.思想品德教育功能
《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易传》是诠释《易经》的经典著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出于《易传》。它所反映出的思想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基调。它一方面强调外在自强不息行为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强调内在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可谓一阴一阳、和谐统一、内外兼修。具体而言,传统保健体育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动技术的运用上体现了道家的辩证法思想。通行本《老子》第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意思是说事物发展到了极限,就要走向反面,这是道的运动规律,道以其柔弱去发挥作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事物的对立统一中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由此可见道家思想讲究“物极必反”“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师法自然”等。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技击中运用这些阴阳辩证的思想,追求一种“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境界,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目的,避其实强,乘其虚弱,战而胜之。太极拳就是其最典型的代表,它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守中有攻、就势借力,可以说是道家辩证法思想的完美体现。
(2)对运动客体的认知上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两者本质上是相同的。人类的活动只有与自然的规律保持和谐一致,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基于这样的思想,习练者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清代杨氏传抄太极拳谱中有云:“乾坤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也。”“所谓人身生成一小天地者,天也、性也、地也、命也、人也、虚灵也、神也,若不明之者,乌能配天地为三乎。”“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所以练习过程中人们总是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使运动要服从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以此来达到物我内外的平衡。也正因如此,习武者也重视在练习的过程与四时、气候、地理等外在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这也是中国武术因地域不同而形成众多拳种和流派的原因之一。同时为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习练者常师法自然,模拟自然界中各种动物的动作、姿态和神情,结合人体运动的规律和技击方法的要求,以自然界的现象来喻拳理。如王宗岳说太极拳是“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世”,就是以江海之势喻拳势。又如长拳的“十二形”,说“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也是以十二种大自然中的形象来说明对演练时动作的十二种变化的要求。
(3)在内修外练的方法上体现了佛家“禅”的思想和道家“中庸”的思想。禅的意义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一切事物真如实相的智慧。修禅是以静治烦,实现去恶从善、由痴而智、由染污到清净的转变,从而达到从心绪宁静到心身愉悦,进入心明清空的境界。禅修“调身、调气、调心”的方法可以使百脉通畅,脏腑调和,具有很好的强身健体的作用。传统体育吸收了禅修的这种身心修炼方法,发展出了各种具有保健功能的功法。易筋经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易筋经功法强调以意识调节呼吸和动作,使身体在柔缓、轻慢的“伸筋拔骨”的运动中疏通经脉,调节脏腑,身健体悦。身体在自然舒适的状态中又能更好地集中精神,准确地调整呼吸和动作,良性循环,身心共健。
“中庸”思想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中庸》里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句话可解释为: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万事万物都是由矛盾的双方组成的。只有双方在各自合适的限度内进行运动,这个矛盾的统一体才能保持和谐稳定的状态。受到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传统体育在练习时讲究身姿的中正安舒、动作的协调平衡、劲力的刚柔并济、技术上的虚实结合等。
(4)在对社会关系的处理上体现了儒家“仁”的核心思想。“仁,亲也。从人,从仁”(《说文》),这句话的本义是对人友善、相亲。《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后来发展为含义广泛的道德范畴。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仁的本质含义是仁者爱人。《孟子·尽天下》中,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在《论语》中,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也就是说,“仁之方”无他,只是从自己的身边做起,推己及人就是。
另一方面,“仁”也指“忠、义”。对人要忠诚、应诺的事要言而有信。《中庸》中“义者宜也”指礼的恰到好处。国学大师南怀瑾认为“义”还指“侠义”的精神,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仁”也成为习练者所追求的道德境界。在传统武术中有“未曾习武先习德”的要求。这些要求体现在师慈徒孝、兄贤弟恭、与人为善、宽以待人,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好等方面。“忠”是要求习武者忠于自己的师门,延伸为要忠于民族、社稷、事业。《论语·宪问》孔子云:“仁者必有勇。”《论语·为政》孔子云:“见义不为,无勇也。”所以说,有“仁”者必然是有“勇”者;有“勇”者一定能嫉恶如仇,该出手时就出手。否则就是无“勇”,也就不能称为“仁”。所以传统体育一直提倡“忧国忧民,匡扶正义”,这是“侠义”精神的表现,体现了仁学人伦的主张。
3.健身保健功能
民族保健体育是以传统阴阳观、“天人合一”和中医理论等为指导思想而发展起来的,把人体视为与天地相通的小宇宙,注重锻炼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所以它不但有一般体育项目所具有的外壮肌肉筋骨的作用,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对内具有的健康保健作用。
(1)疏通经络。《黄帝内经》中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所以保持经络的通畅才能保持身体健康。传统保健体育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运动中活动疏通经络,从而增强经络沟通内外、运行气血、感应传导、调节脏腑的功能,维持人体健康。
(2)调节情志。中医学强调“恬淡虚无”,要求做到排除杂念,尽量放松。所以传统保健体育在运动中都强调心静体松。通过身心的放松,中枢神经系统可以更高效地工作,各器官系统能更好地协调配合工作,在身体的协调通畅感中会使人感到心情舒畅,消极情绪减少,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