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的起源与发展
1.瑜伽的起源
“瑜伽”这个词,是从印度梵语“yug”音译而来,其含义为“一致”“结合”或“和谐”。瑜伽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们充分发挥潜能的哲学体系及其指导下的运动体系。瑜伽姿势是一个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方法,提高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形式。
瑜伽起源于印度,在数千年前的印度,高僧们为追求进入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经常僻居原始森林,静坐冥想。在长时间单纯生活之后,高僧们从观察生物中体悟了不少大自然法则,再从生物的生存法则,验证到人的身上,逐步地去感应身体内部的微妙变化,于是人类懂得了和自己的身体对话,从而知道探索自己的身体,开始进行健康的维护和调理,以及对疾病创痛的医治本能。几千年的钻研归纳下来,逐步衍化出一套理论完整、确切实用的养身健身体系,这就是瑜伽。
关于瑜伽起源已经无法在历史长河中找到具体时间点,目前关于瑜伽运动存在的最早的考古学证据是距今约5000年在印度发现的刻有瑜伽体式的石头印章。关于瑜伽运动文字方面的最早记载是距今约3500年的《吠陀经》。
2.瑜伽的发展
现代学者将瑜伽分为三个时期:
(1)前古典时期:由公元前5000年开始,直到梨俱吠陀的出现为止,约有3000多年的时期,是瑜伽原始发展、缺少文字记载的时期。瑜伽由一个原始的哲学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修行的法门,其中的静坐、冥想及苦行是瑜伽修行的中心。
(2)古典时期:由公元前1500年《吠陀经》笼统的记载,到了《奥义书》明确地记载瑜伽,再到《薄伽梵歌》的出现,完成了瑜伽行法与吠檀多哲学的合一,使瑜伽这一民间的灵修实践变为正统,由强调行法到行为、信仰、知识三者并行不悖。大约在公元前300年时,印度圣哲帕坦伽利(Patanjali)创作了《瑜伽经》,标志着印度瑜伽真正成形,瑜伽行法正式订为八支体系,帕坦伽利也因此被尊为瑜伽之祖。
(3)后古典时期:从《瑜伽经》产生以后的时期为后古典瑜伽时期。主要包括了“瑜伽奥义书”,密教和诃陀瑜伽。“瑜伽奥义书”有21部,在这些“奥义书”中,纯粹认知、推理甚至冥想都不是达到解脱的唯一方法,它们都有必要通过苦行的修炼技术所导致的生理转化和精神体会,才能达到梵我合一的境地,因此产生出了节食、禁欲、体位法、七轮等,加上咒语、手印结合,这些便是后古典时期瑜伽的精华。19世纪的克须那摩却那是现代瑜伽之父。其后的爱恩加和第斯克佳是圣王瑜伽的领导者。另外印度锡克族的拙火瑜伽和湿婆阿兰达瑜伽也是两个重要的瑜伽派别,一个练气,一个练心。
瑜伽运动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流派,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古代瑜伽流派与近现代瑜伽流派。古代瑜伽流派主要分为智瑜伽、业瑜伽、奉爱瑜伽、王瑜伽和昆达利尼瑜伽。其中智瑜伽、业瑜伽、奉爱瑜伽主要通过冥想的方式进行修行,专注于内在世界,控制思想,注重哲学思考,没有体式练习。昆达利尼瑜伽对人们要求很高,许多修行几十年的瑜伽修行者依然无法掌握,所以其练习者很少。王瑜伽重视冥想和调息,具有体式练习。近现代瑜伽主要分为三大流派,分别是哈达瑜伽、艾扬格瑜伽和阿斯汤加瑜伽。
3.现代瑜伽流派的发展
(1)哈达瑜伽是初学者首先要掌握的基础流派。
哈达瑜伽由梵语“HaTha”音译而来。哈达意为控制与平衡,其中的“哈Ha”是指“太阳”“右脉”“热原则”或“右鼻腔”,“达Tha”是指“月亮”“左脉”“冷原则”或“左鼻腔”,哈达瑜伽可以理解为通过控制生命气或者呼吸的瑜伽,它认为我们的全部都要受到呼吸方式的引导。区别于其他流派,哈达瑜伽把贞守作为练习的重要条件,要求练习者远离异性。哈达瑜伽主要包括体位法、住气法、身印、谛听秘音四个方面。
在体位法中,哈达瑜伽练习没有谈论禁制和劝制,但并不是不要遵循禁制所规定的行为准则。研究发现,哈达瑜伽可以使练习者自发遵循禁制和劝制,如:部分学者研究表明,哈达瑜伽可以减少戒烟者对吸烟的渴望,可作为戒烟辅助。在练习体位法的同时,哈达瑜伽要求练习者控制感官、饮食均衡有益以及必须有古鲁指导。住气法也就是控制呼吸,哈达瑜伽认为“只要身体还有呼吸,就还有生命。死亡不过是呼吸离开了身体。因此,呼吸应该得到控制”。瑜伽界认为人身体有72000条经脉,这些经脉通往身体各处,哈达瑜伽认为重要的经脉有10条,其中最重要的是中脉,可以通过控制呼吸让生命气流过中脉,主要控制呼吸方法是经脉调息法,要求每天早晨、中午、傍晚、午夜进行练习。哈达瑜伽中的身印练习主要目的是为了唤醒昆达利尼,没有充分练习体位法与住气法是不能够练习身印的。谛听秘音等同于三摩地,三摩地是哈达瑜伽所要达到的最终境界,心意和声音合一,练习者从欲望中彻底解脱,导致个体灵魂和至上灵魂合一。随着现代社会的需求,在哈达瑜伽基础上出现了艾扬格瑜伽、阿斯汤加瑜伽、高温瑜伽、流瑜伽等流派。哈达瑜伽是初学者首先要掌握的基础流派。
(2)艾扬格瑜伽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瑜伽习练体系。
艾扬格瑜伽由B.K.S艾扬格大师创立,是当今世界应用最为广泛的瑜伽习练体系。艾扬格大师曾说过每一个人都适合练习艾扬格瑜伽。艾扬格瑜伽认为身、心、灵合一,就能实现身体的和谐和灵性的觉醒。艾扬格瑜伽注重调整归位,将200个瑜伽体式与14种呼吸控制法以及体式变体进行系统归纳,了解每一个体式对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影响,可以使初学者在获得力量和灵活的同时,安全地从基础体式进入到高级体式。区别于其他流派,艾扬格瑜伽设计了辅助工具帮助练习者精准地待在体式中并且保持更长的时间,这些辅具包括瑜伽带、毯子、垫子、木块、泡沫砖、沙袋、木长凳、后弯长凳和墙绳等,但不提倡长期使用辅具。目前,艾扬格瑜伽辅具主要应用在初学者、柔韧性不好的人群,保护他们不受到伤害,对有医疗需求的人也格外有益。国外学者将艾扬格瑜伽应用到功能障碍人群康复治疗中,不少学者阐述了艾扬格瑜伽通过精确的体式练习和精准的辅具摆放,可以改善肥胖儿童下肢活动时产生的下肢畸形,减轻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的疼痛、痉挛,并治愈了患者的压力性溃疡,能够治疗患有慢性疼痛、残疾的儿童和青少年在挛缩和关节手术后产生的股四头肌无力,对慢性关节炎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3)阿斯汤加瑜伽。
阿斯汤加瑜伽由梵语“Ashtanga”音译而来,“ashtanga”中的“ashta”意为“八”,“anga”意为“分支”。阿斯汤加瑜伽是一项非常严格的练习,也是一种挑战,它挑战的是我们借着呼吸的线脉,是身心相融的能力,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固定体式序列,划分为六个序列,每个序列由60个左右的体位组成,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编排,不能颠倒去练习,其强度非常大,如果没有人指导,很容易受伤。
阿斯汤加瑜伽的特色是Vinyasa,流动中每一个呼吸都需要计数,对喉呼吸、凝视点、收束法有严格的规定。凝视点分别是鼻尖、拇指、眉心、肚脐、天空、手、脚趾、远左、远右,它可以促使意识内敛,提高专注力,帮助在练习中进入冥想状态。收束法分别是根部锁定、肚脐锁定、下巴锁定,它可以在练习中保护身体,激发内在能量,释放潜在生命力。阿斯汤加瑜伽在练习中要求停止自我判断,正确呼吸,肌肉相对放松,脊柱中正,进入能量练习。
(4)瑜伽其他流派
除以上三大主流流派外,比较著名的还有高温瑜伽与流瑜伽等。
高温瑜伽(热瑜伽)由印度瑜伽大师比克拉姆(Bikram Choudhury)与他的妻子在哈达瑜伽的基础上创立。它由26种伸展动作组成,在38℃~40℃的高温环境中做瑜伽,属于柔韧性运动,能改善脊椎柔软度,适合年轻的办公室一族。同时,它借由一些扭转弯曲伸展的静态动作,直接刺激神经和肌肉系统,可以减轻体重,其大约2004年开始风靡我国。
流瑜伽,也有人称其为“流程瑜伽”,传自西方,是哈他瑜伽与阿斯汤加瑜伽的混合体,它的教义和难度介于两者之间。流瑜伽每个级别的初始动作都是从太阳祈祷式A和B开始,练习数次,而后进行单个动作练习,最后以倒立和休息术结束。其动作较阿斯汤加瑜伽有被简化,节省了练习者的体力,但比传统的哈他瑜伽体能消耗大。流瑜伽在欧美国家较为盛行,国内也有不少瑜伽馆教授流瑜伽,考虑到国人的身体素质比较一般,所以这种瑜伽形式便于接受。
4.瑜伽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瑜伽最早在我国的传播形式是以佛教为依托。瑜伽中的静坐和佛教的禅定类似,在其做法中都保持身体各部分之间能量的流通,而且在思想上瑜伽与佛教的天人合一思想契合,所以瑜伽是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同时进入中国的。20世纪80年代,瑜伽运动由张蕙兰女士(著有《惠兰瑜伽》)传播进入中国后,掀起了追随潮流。由于瑜伽的包容性和时尚性,瑜伽运动深受大众好评,在神州大地迅速传播、发展。
瑜伽虽然种类繁多,但其基本上是以强调呼吸、静坐、体式为主。不论是神秘的密宗瑜伽,或者是基本瑜伽的体式练习,基本上是不脱离这些的。同样地,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更新、文化的契合,我国市场上出现了众多的新型瑜伽,有类似于与吊床结合的空中瑜伽,有与塑性球结合的球瑜伽,还有在游泳馆内进行的水上瑜伽等。瑜伽在不断地更新、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