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简况

二、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简况

1.欧洲全盛期(1926—1951年)

最初,运动员使用木制球拍,速度慢,旋转也不强,打法单调,只是把球挡来挡去。后来,胶皮拍出现,可以制造一定的旋转,于是出现了削下旋的防守型打法。这种打法曾在欧洲风行一时,不少运动员采用这种打法获得世界冠军。世乒赛举行的18届,在七个项目中,先后共有117个冠军(第11届女单无冠军)。除美国选手取得8个冠军外,其余109次冠军全部为欧洲选手获得,其中匈牙利选手成绩最为突出,共得57项半冠军。此时期常被世人称为欧洲的全盛时期。

欧洲选手的基本打法主要靠稳削下旋球取胜对手,指导思想是力争自己不失误,而等待对方失误以取胜。于是在争夺世界冠军的决赛中,曾不止一次地出现打“蘑菇球”的局面,最后有的裁判员不得不用掷钱币的方法来决定胜负。鉴于上述情况,国际乒联决定修改规则、增宽球台、降低网高,限定比赛时间等,以鼓励积极进攻,防止采用消极打法。

2.优势转向亚洲,日本称霸乒坛(1952—1959年)

1952年,日本运动员在参加第19届世界锦标赛中采用远台长抽打法,结合快速的步法移动,击败了欧洲的下旋削球,从此使上旋打法占了优势。此外,日本还革新了工具,使用海绵球拍,因而加快了进攻的速度。这种新的打法,比速度慢、旋转弱、攻击力不强的防守型打法先进。日本运动员的远台正手攻球,力量大、速度快,配合威胁性较大的反手发急球抢攻,在第19届锦标赛中一举夺得4项冠军,从而打破了欧洲运动员的垄断地位。日本乒乓球队发明了弧圈球打法,它是一种强烈的上旋球。这一时期举行过7届世界锦标赛(第19—25届),世界冠军金牌共49枚,日本选手竟夺走了24枚。

3.中国直拍近台快攻打法崛起世界乒坛(20世纪60年代)

在50年代日本称霸世界乒坛的时候,中国也开始登上世界乒坛。中国乒乓球在技术上保持了快和狠的特点,训练上狠抓基本功,加强了击球的准确性和变化,提高了对削球的拉攻技术,逐渐形成和创造了以“快、准、狠、变”为技术风格的独特的直拍近台快攻打法。在1961年第26届世界锦标赛中,中国队第一次获得男子团体世界冠军,并连续获得第27、28届男子团体冠军,震撼了世界乒坛。中国近台快攻的优点是站位近、速度快、动作灵活、正反手运用自如,比日本远台长抽打法又向前发展了一步。在第26—28届的世界锦标赛中,世界冠军金牌共21枚,中国共夺得11枚,占总数的52%。

4.欧洲的复兴和欧亚对抗(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

在亚洲日本、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同时,欧洲乒乓球选手一直处于探索和动荡之中。他们从失败和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学习并发展了日本的弧圈球技术,吸取了中国近台快攻打法的优点,创造了适合他们的以弧圈球为主结合快攻和以快攻为主结合弧圈球这两种先进打法,把乒乓球技术又推到了一个新的水平。70年代以来,我国近台快攻打法也有一定的提高和发展,如创新了正、反手高抛发球,发展了加力推、减力档和推挤弧圈球,增加了正手快拉小弧圈、正手快带弧圈球等新技术。另外,我国直拍快攻结合弧圈球打法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削攻结合和以削为主打法的选手,较好地掌握与运用了两面不同性能的胶皮,在各项技术方面,有所发明和创新,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第31—39届世界锦标赛中,中国队共获得42项世界冠军,占总数63项的66.6%。

5.进入奥运时代,欧亚竞争更加激烈(20世纪90年代至今)

1988年,乒乓球被列入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这大大推动了世界乒乓球运动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欧亚乒乓强国,如瑞典、南斯拉夫、苏联、波兰、匈牙利、德国、朝鲜、韩国、日本和中国等,更加重视乒乓球的普及和提高。而中国男队在汉城奥运会和第40、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比赛成绩,说明进入奥运时代的乒乓球运动,欧亚竞争将更加激烈。不过中国乒乓球队经过总结经验,刻苦训练,逐渐夺回乒乓球的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