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三、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1.深受儒、道、佛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伦理道德

无论儒家、道家还是佛家,中国的传统文化都以自省的思维方式,把道德的自我完善作为人生目标。民族传统体育就是通过以身体实践的方式,来对生命本体和自然客体进行渗悟。在这个实践渗悟的过程中时时反省,以“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的道德观来约束自己,以求获得最终的道德满足感。正如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比如“未曾习武先习德”就是历来对习武人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讲的武德。所谓武德也就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

2.与传统中医理论及养生思想相融合,注重内外兼修,养生保健功能显著

《黄帝内经》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所以“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民族传统体育也秉承了这一核心思想,重视“精、气、神”的作用,以静神、调气、动形等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养生之术、运动方法等。比较常见的运动方法有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五禽戏等。

3.崇文尚柔,竞技对抗性弱化,表演性和艺术性增强

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讲究中庸之道,重视整体和谐,追求道的圆满,以顺乎天地,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在这样的文化沃土下,民族传统体育虽然表现为肢体的运动,但这种运动不会以激烈的方式出现。它注重阴阳平衡,身心和谐,与大自然和谐统一。虽然也有武术这样具有攻防格斗功能的项目出现,但是最终都会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其攻击性被弱化,其表现形式被文化化、艺术化。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有‘打’之形式,而且形成了‘演’之系统;不仅有‘击必中,中必摧’的价值取向和运动体系,而且有以主体动作作为导向的训练体系和评价系统”。从这些形式可以反映出民族传统体育崇尚文化、重礼仪、追求和平的特点。

4.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丰富,既有成套动作的练习,也有单独动作的练习;既有静功,又有动功。传统保健体育的强度和难度也适中,且易于调节。传统保健体育运动时受运动场地的限制也较小,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进行练习。只要持之以恒,每个人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健身保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