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与发展
1.远古至周朝是民族传统体育的萌芽期
人类是从和大自然的搏斗中发展起来的,劳动使人区别于动物,并产生了人类历史。狩猎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活动。人类在与凶禽猛兽搏斗中逐渐掌握了搏斗的技巧和方法,由此产生了传统武术的萌芽。在原始社会,人们每当节日、集会和获得成功时,都要用舞蹈来表达内心的愉悦。在原始社会后期,人们逐渐发现有些身体活动能起到保健祛病的作用。在古代战争中具有搏斗功能的武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人们也认识到,搏斗武术的武术操练和武舞也有振奋士气、强身健体的保健作用。
2.春秋战国至三国是民族传统体育的雏形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相互争鸣的学术局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人们已经认识到身体健康与自然规律、衣食起居都有非常重要的关系,特别受到道家“气”的思想的影响,认为气是构成天下万物最无形的物质:“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所以秦汉以来,行气术有较大的发展,在士大夫阶层比较流行。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也从多角度介绍了“精神内守”“导引按蹻”等养身方法。
3.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是传统保健体育的发展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儒、道、释、医相互渗透发展,医学和养生结合得更加密切,出现导引术和行气术合流的趋势,从而导致医用导引术的快速发展。西汉《导引图》的出土、华佗创编五禽戏都是当时导引术发展的证明。两晋南北朝时期,葛洪的《抱朴子》和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为导引养生按照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载有吐纳导引方法200余种,根据不同的疾病实施不同的导引方法。唐代孙思邈的《养性》是我国历史上较为全面系统的养生学著作,书中记载的两种动功练功方法几乎包括了后世八段锦的全部动作。
4.宋朝至清朝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全盛时期
这一时期养生导引术和武术在各自发展的同时,又相互影响并渗透发展。许多养生专著相继问世,特别是《圣济总录》对导引锻炼的方法进行了总结,是北宋后期由官方组织系统校勘编辑的一部巨著。明朝以后武术专著也纷纷出版。武术的基本功练习就是从古代导引发展而来,后来逐渐发展为适应技击需要的功法,从内功转变为外功。易筋经功法的问世、太极拳的创编都是导引对武术发展影响的表现。
5.鸦片战争到民国期间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停滞发展期
鸦片战争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民国时期,由于出现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对中医学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深受影响,基本上没有发展。
6.新中国成立后到现在是民族传统体育的继往开来规范期
1949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并召开了武术座谈会,从此把武术发展放在新中国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由此在各方面有条不紊地发展着,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具有鲜明特色,且发展广泛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继成立了专门的官方组织,促使其在民间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中国武术协会于1958年9月成立。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成立。现有成员协会142个,分布在各个大洲,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影响。1994年9月,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2001年6月,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成立了健身气功管理中心。2004年5月20日经民政部批准,中国健身气功协会在北京成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太极文化为主的各个地方先后举办了11届国际性太极拳交流大会。2000年5月,中国武术协会启动太极拳健康月活动,决定将每年的5月定为太极拳月。2000年7月,国际武术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决定支持中国的5月太极拳月活动,并将5月定为世界太极拳月。2006年5月,太极拳被中国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12月,太极拳被列为世界非文化遗产。以太极拳和健身气功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世界各国进行传播,并受到欢迎和好评。
二是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率先进入国际体育重大赛事,是民族传统体育向西方竞技化方向发展的积极探索,对武术的国际传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1990年北京第11届亚运会上中国武术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武术成为特设表演项目。2019年1月8日,在瑞士洛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上,通过了武术成为第四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新增正式比赛项目的提议。武术将第一次成为奥林匹克系列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距离完成入奥运会的战略任务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