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运动的高峰(汉唐时期)

三、导引运动的高峰(汉唐时期)

1.导引专门学科出现

1974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一幅帛图,上面记载了关于导引运动最早的图画记录。这幅帛图,宽50厘米,长约1.4米,上面绘有44幅男女各自的运动姿势,分列成四排,每排11人。每个姿势均有动作名称,指代着每个动作的功能、特点。有的以模仿动物的动作命名,如熊经、龙登、鸟伸;有的在单独进行呼吸吐纳调节,如仰呼;有的记载了动作的功能作用,如引膝痛、引聋、引项。总之,动作的名称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华先人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在广泛的生活经验之中汲取提炼的导引运动术式。

隋朝《诸病源候论》的问世,标志着导引运动发展的高峰。该书是隋朝太医巢元方在政府的组织下统一进行编纂的,全书50卷,内容丰富,书中记载“养生法”或“导引法”共213条,专门讲述导引法对于众多疾病的防治作用。《诸病源候论》将隋之前散落于民间的导引运动法进行了整理和综合,也是最真实的导引运动发展的高峰。唐朝《外台秘要》是太医王焘在政府组织下编纂的,记录了初唐和唐朝以前的医学成就,该书虽然不像《诸病源候论》专门论述了导引运动,但是也记载了不少关于导引运动的方法技术

从文献史料可以看出,汉唐年间的导引运动主要目的仍然在于实现生命健康,指导思想是来源于中华的自然观念和中医理论。导引运动专门学科的形成,标志着导引运动已经脱离了散乱在民间的自由发展,而是向着规范化发展。

2.套路化导引形式出现

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导引运动从最初的熊经、鸟伸、鸱视、猿顾等单式导引,向着套路习练的方向转化;从最初的直接模仿,向着抽象的加工转化发展;从最初的纯粹向自然学习,向着运用智慧进行加工创造发展。东汉华佗创编的五禽戏是记载最早的套路导引。在《三国志·华佗传》记载:“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人身常摇动,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古之仙者,及汉时有道士君倩者,为导引之术,作猿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也。吾有一术,名曰五禽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手足,以常导引。体中不快,因起作一禽之戏,遣微汗出即止,以粉涂身,即身体轻便,腹中思食。吴普行之,年九十余岁,耳目聪明,牙齿坚完,吃食如少壮也。”在典籍里面可以发现,华佗的五禽戏套路正是在导引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将最初的导引运动进行了创编组合。

《医故》记载:“古之按摩,皆躬自运动,振捩顿拔,挼捺拗伸,同其百节之灵,尽其四肢之敏,劳者多健,譬如户枢。”导引运动古代也称之为按摩运动。而汉唐时期的套路按摩方法,也揭示了导引运动的这一说法。除了五禽戏的出现,汉唐期间还出现了诸如“老子按摩法”“天竺国按摩婆罗门法”之类的导引运动套路,共同促使导引运动向着程序化、套路化、专门化发展。导引运动大多记录在医学专著里面,大多被医学家引进过来转变为身体康复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保持生命健康。导引运动的特点仍然保留着最初导引运动的基本特征,即通过身体运动,实现气血调和。

导引运动套路的出现,标志着导引运动的发展已经到达高峰期,不再是最初的单个动作操作,而是转变为程序化的操作。

3.导引运动被列入政府组织

隋唐的导引运动也被称为按摩运动,在当时已经被政府所重视,列为太医署的主要内容。隋书《百官志》记载:“太医署有主药二人,医师二百人,药园师二人,医学博士及助教二人,还有按摩博士二人。”由文献可以看出,导引运动在当时与医学是有区别的,它并不是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而是被列为除医疗之外的康复手段而受到重视,由政府进行管理

唐朝政府的组织机构,仍然延续着隋朝的这种制度。唐《六典》记载:“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按摩工五十六人,按摩生十五人。”“按摩博士令按摩师掌教按摩法。”根据文献记载,唐朝的导引运动已经受到政府的组织进行规范的教育,并且形成了由按摩师掌教按摩法的教育制度和按摩生十五人的按摩专科学校。《旧唐书·职官志》记载:“按摩博士掌按摩生消息导引之法。按摩师四人,从九品,下掌导引之法以除疾,损折者正之。”当时的按摩运动即为导引运动,说明导引运动已经开始在政府的组织下进行规范化发展。

导引运动在政府的组织下进行规范化发展是导引运动发展的高峰,它已经不再像曾经一样散乱地存在于广泛的中华沃土,而是开始条理化、规范化地发展。此时,政府组织下的导引运动仍然保留着导引运动产生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