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易筋经

三、易筋经

1.易筋经概述

易筋经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保健养生功法,源自我国古代导引术,相传为梁武帝时代印度和尚达摩所创。但大多数学者据考证均认为《易筋经》系明朝天启四年(1624)天台紫凝道人所作。根据现存的文献记录,易筋经最早为秦汉方仙道导引术,唐宋年间被少林寺僧侣改编用于活动筋骨,习武健身,后至明代基本定型开始在民间流传。目前发现流传至今的最早的易筋经十二势版本载于清代咸丰八年潘蔚辑录的《内功图说》中。易筋经注重内外兼修,强调动静结合,“练内名洗髓,练外名易筋”。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强身健体的多元化需求,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经过充分的准备,创编了“健身气功·易筋经”。这套功法继承了传统易筋经十二势的精华,兼具科学性和普及性于一体,易学易练、强身健体、防治疾病、延年益寿。

易筋经习练要领为:心静体松,形意合一;呼吸自然,贯穿始终;配合发音。

2.易筋经动作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注意松肩虚腋。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注意两掌外推,力在掌根。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注意前脚掌支撑,重心稍前移。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注意以腰带肩,以肩带臂,力达指尖。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注意以脊柱为轴左右旋转。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注意缓慢加力,刚柔相济。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注意身体弯曲拧转,同时马步保持不变,起来时两肘要展开。

第八势:三盘落地势。注意每次下蹲的高度逐渐加深,两手随下蹲逐渐下按。

第九势:青龙探爪势。注意往前屈时脊柱的伸展,起身时不要斜肩,腰部保持伸展。

第十势:卧虎扑食势。注意做出胸椎、腰椎波浪式运动。

第十一势:打躬势。注意脊柱的逐节运动。

第十二势:尾掉势。注意脊柱是在矢状面做左右弯曲运动,头部做左右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