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套路运动时期(宋元明清)
1.道家导引运动套路形式
宋朝道教开始迅速发展,对导引运动的系统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道家生命修炼法——内丹术。修道人士专门对导引运动进行了整合和创新,创编了诸多具有防治特定疾病的运动方法。陈希夷是宋初代表性的道家人物,曾隐居武当山服气辟谷二十余年,后居华山云台观,没睡长百余日不起。曾分别受到唐僖宗、周世宗、宋太宗三位皇帝接见,并被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他在道教长生术和理学主静思想的影响下,创编了十二月坐功,称为导引套路运动的重要代表。宋朝皇帝对长生不老的追求推动了道家炼丹术的发展,给导引运动文化带来众多的迷信色彩,产生的负面影响深远巨大,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不能客观准确地认识导引运动的本来面目。
宋代张君房的《云笈七笺》记载了大量的导引运动套路,将导引运动套路的发展推向高峰。《云笈七笺》中记载了《养性延命录》《摄养枕中方》《太清导引养生经》《宁先生导引养生法》《彭祖导引法》《王子乔导引法》《婆罗门按摩法》《胎息法》《玄鉴导引法》等众多导引运动套路。此时对导引运动的记载,已经不再纯粹以注重运动为主,而更多地加入了不同的养生学说,尤其开始注重性情的培养和道德的提升。这使得导引运动的习练不再是简单的身体运动,而同时融入了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更加注重德性修养。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里面对古代养生资料进行了系统性整理,书籍虽然以养生为主要内容,但是记载了大量导引运动套路,包括陈希夷十二月坐功24势、灵剑子四时导引法15势、修养五脏法坐功法12势、太上混元按摩法16势、天竺按摩法18势、婆罗门导引法12势、八段锦导引法与八段锦坐功图、治百病坐功法33势。《遵生八笺》对导引运动套路的记载,反映了导引运动在明朝时期仍然处于套路发展时代,此时的导引运动套路针对性更强,功能更加丰富。但此时的社会主流多以养生为主,导引只是作为养生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导引运动,在养生方面还形成了饮食、绘画、养性、起居、音乐等众多的养生方法。
2.医家导引套路运动形式
宋元明清期间产生了众多重要的医学典籍,诸如《圣济总录》《圣济经》《素问玄机原病式》《古今医统大全》《奇经八脉考》《针灸大成》等众多医学经典,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功绩。在众多医学典籍中都可以发现对导引运动套路的记载、阐释。不同的是,此时对导引运动套路名称的记载已不再像最初的诸如熊经、鸟伸般“象形取物”命名,而是采用很多比喻、夸张、抽象等方式记载导引运动套路,在当今看来已经不如最初的导引运动名称直观、易见,而是变得抽象、莫名,这也是中国文化发展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除了导引运动套路,医学家们从生命健康的角度出发,从医药、养性、修炼、导引、静坐、起居、饮食、服药、环境等众多角度构建出一个养生体系。
南宋蒲虔贯在《保生要录》里面对导引运动的原理、注意事项、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并且依据运动养生的思想创编了小劳术,属于导引运动的典型代表。金代张子和则在《儒门亲事》里面指出:“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指出了当风寒之邪在皮肤之间和经络之内时,可用导引的发汗解表法。冷谦在《修龄要旨》中对“延年六字总诀”进行了阐述和记录,通过诗句的风格进行了记录,并且在“四季却病歌”中又进一步进行了阐释和说明。其记录的“导引歌诀”,通过诗词的方式记录了导引行气的具体功法,虽然其名为导引,但是大多属于内气的运行方法,并不是特别强调导引运动套路。
清朝汪昂在《勿药元诠》中记载了调息、小周天、道经六字诀、一秤金诀、金丹秘诀、诸伤、风寒伤、湿伤、饮食伤、色欲伤等丰富内容。在其中更可以看出,医学同时借鉴了道家的诸多养生术,但就导引运动方面记载得并不多,而是多以道家内养术为主要内容。汪晸则在《寿人经》中记载了五脏的导引方法,具有典型的运动特征,只是在坐功方面加入了以意引起的内容,形成了动静结合套路运动。
3.武术导引套路运动形式
宋朝年代,八段锦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且被少林寺汲取,形成少林八段锦,被称为武八段,成为少林弟子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也形成了文八段的坐式功法,散落于民间,广泛流传。另外,宋代产生了“十二练手”,其以全身经络为根据,以防治疾病、增强体质、延年益寿为目的。武术内功中的导引运动套路在每个术式名称上已不再像最初的导引运动名称那么直接自然,而更多地加入了人为创作,形成了导引运动、呼吸吐纳、意识操作、观想操作于一体的复杂套路,对于这种套路的修炼也有严格的条件。
宋代武当太极拳的产生是导引行气法的巅峰之作,太极拳虽然属于武术,但是同时也属于高层次的导引行气法。太极拳运动纯以意行,动作松柔缓慢,将导引行气结合得天衣无缝。也正因如此,太极拳的习练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固有“三年少林,十年太极”之说。当前社会,太极拳的习练人群虽多但掌握其精髓的却是凤毛麟角,通过太极拳练就出高层次功夫的更是少之又少。
除了太极拳,几乎所有的内家拳术都强调内功的修炼,比如形意拳创始人姬龙丰就是借鉴五禽戏导引术,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是在游历江南时得到了道家内功修炼的启示。《少林拳术秘诀》一书更是全面地论述了武术内功,并且在历史上罕见地提出了“气功”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