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太极拳

二、太极拳

1.太极拳概述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重要流派,流行于各地,深受人们的喜爱。太极拳是根据我国古代阴阳哲学的原理而命名的拳术。早期的太极拳被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清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的名称才确定下来。太极拳在发展中形成了传统太极拳、竞赛太极拳和简化太极拳三种形式。传统太极拳是指由历史上某人所创、经历了一个较长历史时期,代代相传至今保留着原来风格的太极拳。传统太极拳的主要流派包括:陈式、杨式、武式、孙式、吴式。据唐豪考证,太极拳为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陈式太极拳注重缠丝劲练法,在运动时不断地旋腰转脊、旋腕转膀和旋踝转膝,形成一动全动、贯穿整体的一系列无限延长的螺旋动作。杨式太极拳的宗师是杨福魁,字露禅,河北永年县人。杨式太极拳的出现,促进了太极拳运动的大众化。武式太极拳是从陈式太极拳继承发展而来,为清末河北永年县人武禹襄所创。孙式太极拳由河北完县人孙禄堂所创。吴式太极拳创始人为吴鉴泉,满族,河北大兴人,自幼跟父亲全佑学习太极拳。新中国成立后,为普及和比赛的需要,在传统太极拳拳式的基础上,国家创编了简化太极拳和竞赛太极拳。竞赛太极拳是指由国家体育部门编定而指定的太极拳竞赛套路和自选创编套路。

太极拳包括的内容有:功法、套路、器械、推手。太极推手是一种对抗练习。太极桩功是指下肢固定或全身静止性的基本功训练。太极拳基本技术包括:手形、步形、步法、腿法、身法、眼法。手形是指手掌的基本形态。太极拳拳术中的主要手形包括:拳、掌、勾。步形是指下肢腿脚的基本形态。太极拳拳术中的主要步形包括:弓步、虚步、仆步、丁步、独立步。步法是指脚步的移动方法。太极拳拳术中的主要步法包括:前进步、后退步、侧行步。腿法是指腿的运动方法。身法是指腰带动躯干的运动方法。眼法指眼的运动方法。

太极拳运动的要求包括:体松心静、柔和缓慢、连绵不绝、圆活自然、协调完整。所谓“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意气足”,最终达到内外兼修,内外合一。所以太极拳的健身养生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运动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脏腑各器官的功能,对循环系统的调节,对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对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调节。

2.八式太极拳动作

(1)起势。注意身体自然放松,百会穴微微上顶,下颚微收。

(2)倒卷肱。注意躯干的垂直转动带动手臂做动作。

(3)左右搂膝拗步。注意步法的虚实分明,保持稳定。

(4)左右野马分鬃。在保持步法稳定的前提下,注意步法与身姿身法的协调配合。

(5)云手。注意手法和步法的协调配合。

(6)左右金鸡独立。注意手脚的方向保持一致。

(7)左右蹬脚。注意手打开蹬脚,脚落下双手同时下落。

(8)左右揽雀尾。注意随着手法动作的变化做虚步和弓步的转换。

(9)十字手。注意两手交叉时双臂要自然放松。

(10)收势。呼气时双臂自然放于体侧,最后收左脚向右脚并拢,身体保持中正。

3.十六式太极拳动作说明

(1)起势:①左脚开立;②两臂前举;③屈膝按掌。

(2)左右野马分鬃:

左野马分鬃:①抱手收脚;②转体上步;③弓步分手。

右野马分鬃:①转腰撇脚;②抱球收脚;③转体上步;④弓步分手。

(3)白鹤亮翅:①转体抱手;②坐腿合手;③虚步分手。

(4)左右搂膝拗步:

右搂膝拗步:①摆臂收脚;②上步收手;③弓步搂推。

左搂膝拗步:①转腰翻;②摆臂收脚;③上步收手;④弓步搂推。

(5)搬拦锤:①撇脚翻手;②抓拳收脚;③上步搬拳;④上步拦掌;⑤弓步打捶。

(6)如封似闭:①左手穿;②后坐收掌;③弓步推掌。

(7)单鞭:①转体摆臂;②勾手收脚;③转体上步;④弓步推掌。

(8)手挥琵琶:①跟步摆掌;②坐腿摆臂;③虚步合手。

(9)左右倒卷肱:

左倒卷肱:①转体撤手;②退步收手;③坐腿推掌。

右倒卷肱:①转体撤手:同左倒卷肱,唯方向相反;②提膝屈肘:同左倒卷肱,唯方向相反;③退步推掌:同左倒卷肱,唯方向相反。

(10)左右穿梭:

左穿梭:①转体扣脚;②转身撇脚;③收脚抱球;④上步分手;⑤弓步推掌。

右穿梭:①重心后移;②抱球跟脚;③迈步分手:同左穿梭,唯方向相反;④弓步推掌:同左穿梭,唯方向相反。

(11)海底针:①跟步落手;②坐腿提手;③虚步插掌。

(12)闪通臂:①提手收脚;②上步翻手;③弓步推掌。

(13)云手:①转体云手;②云手收脚;③云手开步;④云手收脚:同②云手收脚。

(14)左右揽雀尾:

右揽雀尾:①抱手提脚;②转腰上步;③弓步捧臂;④转体摆臂;⑤转体后捋;⑥转体搭手;⑦弓腿前挤;⑧后坐收手;⑨弓步按掌。

左揽雀尾:①转体扣脚;②抱手提脚;③左揽雀尾的其余分解动作与右揽雀尾相同,唯方向相反。

(15)十字手:①转体扣脚;②撇脚分手;③收脚落手;④十字合抱。

(16)收势:分手打开,两臂内旋打开,掌心向下,平行向前与肩同宽,两臂下落自然放于体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