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运动的成长(先秦时期)

二、导引运动的成长(先秦时期)

1.中华民族的健康需求促使导引发展

在经历漫长的原始社会之后,历史转眼来到了先秦时期,也开始出现了大批关于导引运动的文字记录。春秋战国成书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开始记载导引运动,确立了导引运动在中华文明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促使导引运动开始成长。在《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记载导引运动已经被列为砭石、毒药、艾灸、九针之外的防治疾病的医疗手段。在《灵枢》的一些医疗手段之中,导引行气则被列为首位。导引运动在当时已经受到重视,生命的健康促使导引运动开始成长,开始将散落于人们之中的众多方法,集中地、专门地进行记载和归纳。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自然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富有变化精神的民族。这种精神反映在健康实现上,则是从来不拘泥于一种方法,凡是有利于生命健康的手段措施,都可以拿来应用。导引运动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已经被人们证实,对健康实现有很大的促进功能,因此,中华民族的康复需要开始呼唤导引运动的成长。

2.中华先人对长寿的追求推动导引成长

中华文化认为天地人是宇宙的“三才”,这个学说贯穿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于中华民族对生命的认识上。中华民族的先人们认为人的生命是极其伟大的,应当加以保养,避免使其受到损害。春秋时期的《书·洪范》记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其中有三条与健康长寿有关,极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重视生命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培育了中华民族尊重生命,保养生命,乐于与天地相处、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对天地自然持有极其虔诚的敬爱之心。

中华民族的这种观念,促使人们在先秦时期已经开始越来越重视生命的健康长寿,并且在这其中出现了很多像彭祖、寿考之类的智者贤人。他们通过观察日出日落、云舒云展、飞禽走兽的运动,通过模仿自然界的种种运动来实现延年益寿的目的,而这批人也成为最初的养形之人。正如《庄子》记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之所好也。”智者贤人们为能实现延年益寿的目的,专门向自然学习,学习熊攀树自然垂落的运动,学习鸟伸展腿部的运动,学习虎啸山河的运动。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丰富了导引运动的内容和方法,促使导引运动开始健康成长。

3.中华先人对道的感悟哺育着导引运动成长

中华先人在经过几千年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每个个体在茫茫的宇宙之中是渺小的,在茫茫的宇宙之中有一种决定一切的力量,这就是道,是自然,人们无法改变它,只能顺从。先人通过各种途径去感知体验这种自然的力量,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手段就是身体实践。人们在身体实践的过程之中,逐渐发现自我,了解自我,认识到宇宙人生,认为个人是一个小宇宙,宇宙是一个大宇宙,人们的活动方式应当学习和适应自然的运行规律,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

先人们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生命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生命除了仿效自然界的运动之外,还应该学习宇宙的统一。于是人们在学习自然运动的同时,开始逐渐地学习“守一”,即形体、呼吸、精神要实现高度的统一。于是出现了除运动之外的另一重要静养方法,即《黄帝内经》记载的“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也是在此时,导引运动开始出现了“动静结合”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