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体育
高等学校体育(以下简称“高校体育”)是指在高等学校中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与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高校体育的主要目标是增进学生的健康,在此基础上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其成为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实现上述目标,高校体育必须完成下列基本任务:(1)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2)发展学生个性;(3)在体育过程中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品行教育,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陶冶美的情操;(4)在广泛开展群众体育的基础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高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体育课教学和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来实现的,其组织形式有体育课、早操、课间操、学生自我锻炼、运动训练及运动竞赛等。这些组织形式具有独特的作用、特点以及各自的任务,它们综合完成了高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
体育课是高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它依据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组织上课,有固定的任课教师,固定的班级和课程表,从而保证了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得到系统全面的体育教育。使学生掌握体育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并获得思想道德、意志品德的教育。体育课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运动兴趣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很多,除了体育课之外,所有的体育活动都属于这个范畴。根据学生的特点,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并与体育课的学习内容紧密配合,是完成高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巩固在体育课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有利于提高文化课学习效率,有利于消除疲劳。课外体育活动可满足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充分发展大学生的体育才能和个性,有利于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