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后天自然环境

二 后天自然环境

对后天因素的影响,一些保健专家将其归纳为三类,即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物学因素(包括机体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因素)、生活方式。

(一)环境因素

可以说,除了家庭黑蒙性白痴,镰状细胞性贫血等少数纯属遗传因素的疾病外,其他所有人类疾病都或多或少与环境有关,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1.自然环境

我国古代医学家早在2000年前就知道自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提出“天与人应”、“天人合一”的理论,人是离不开自然界的,自然界的空气、风、阳光、水、各种动植物……都给人以各种各样的营养,藉以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优美的环境能使人精神兴奋,生气勃勃,呼吸顺畅,内分泌协调。但是,大自然中也存在着危害人体健康的东西,如某些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水中的有害成分,空气中的一氧化碳等,再如酷暑严寒,以及空气、温度、湿度、气流、气压的突变,都对人体健康不利。

2.社会环境

社会是人类物质生产和共同生存的大集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对人类的健康因素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1)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家制定了许多关于保障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的法令和文件,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对人民健康的重视和关怀。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健康第一”的要求,号召青少年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为了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国家颁布和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制度,旨在通过体育锻炼,完善身心,提高健康水平。有了先进的社会制度,安定的社会环境,必然会使人们的健康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

(2)经济因素。经济是基础,良好的经济条件是提高健康水平的前提。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不同的营养生态体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有助于人类健康的物质生产越来越丰富,人民的营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水平等都比过去有了显著的提高。

(3)文化科技因素。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人类生命活动的奥秘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更加注意合理地安排膳食结构、劳动与休息、娱乐与运动,使人朝着更加健康和完美的方向发展。

(二)机体的生物学因素

人类虽然同其他任何物质一样,主要也是由碳、氢、氮等元素构成,但这些元素以特定的方式构成了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最后构成了高度复杂的人体。这个极端复杂的机体,一方面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种种物理的、化学的、信息的交换,以维持内外平衡;另一方面,机体自身产生一系列生命现象,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防御侵袭、免疫反应、修复愈合、再生代偿等等,并严格按照亲体的遗传模式进行世代繁殖。

医学心理学研究说明,许多疾病和不良健康状况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作用密切相关。当今世界上许多与心理有关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病、肿瘤、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等已取代过去危害人类最大的传染性疾病,成为人类主要的死亡原因。

(三)生活方式因素

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受生物节律控制的,生物节律使各种生理活动按一定的程序有规律地进行,从而有利于保持有机体内的平衡,并使机能节省化,这就需要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每日按时作息和学习,使生活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

合理的生活方式是指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和卫生要求,每天按一定的生活制度进行有规律的学习、工作、饮食、睡眠以及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和体育锻炼的生活方式。遵循合理的生活方式对增进健康、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有重要的意义。

人们的日常行为对健康有很重要的影响,要想改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水准,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心胸开阔,情绪乐观;

(2)劳逸结合,坚持锻炼;

(3)生活有规律,定期检查;

(4)营养适当,防止肥胖;

(5)不吸烟、不酗酒;

(6)家庭和睦,适应环境;

(7)与人为善,自尊自重;

(8)爱好清洁,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