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乒乓球比赛

第四节 如何欣赏乒乓球比赛

乒乓球运动除了上述6种技术以外,还有削球技术、反手攻球技术、弧圈球技术等,除此以外,乒乓球比赛中的战术运用也能给观摩者带来极大的情绪激励,如发球抢攻战术,接发球战术,对攻战术,搓攻战术,攻削球战术,推挡侧身攻战术,以削为主、削中反攻战术,拉攻战术,弧圈类打法战术,接发球抢攻战术等。乒乓球运动的战术是由各项基本技术组成,因此,技术是战术的基础。技术质量的好坏,决定了战术运用的效果及战术变化的大小。在战术的指导下可以促进技术的发展,根据战术的需要,又可丰富技术的内容。比赛中,特别是在实力相当的比赛中,战术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战术运用得当,可以保证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灵活地运用技术去取得胜利,反之,将导致失败。所以,战术与技术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总之,不管怎样,先要掌握技术,才能发挥好战术。乒乓球打法多样,战术复杂,但都离不开力量、速度、旋转和落点这四个基本要素,所以,在欣赏乒乓球比赛中,首先要看个人的技术水平如何,怎样去发挥这四个要素。当然,这四个要素的掌握,要看运动员的整体素质,如击球力量:力量=质量×加速度(F=m×a)。结合乒乓球运动的特点,球和球拍的质量是固定的,因而击球力量的大小主要是由手臂挥拍击球的幅度和速度的大小来决定。又如击球速度:速度=距离/时间(v=s/t)。速度的快慢与时间和距离有着密切联系,在一定时间内物体向前运动所通过的距离越长,其速度就越快。在一定距离内物体向前运动的时间越短,其速度就越快。另外,球速的快慢与球体受力的大小成正比,受力越大球速越快。结合乒乓球的特点来说,要加快击球的速度,就应缩短击球的时间,尽可能减少回球的弧线,缩短打出的距离,以增大击球力量。再如球的旋转:球拍击球时,如果作用力没有通过球心,哪怕偏离很少一点,也会产生旋转。如平挡球,球拍的用力方向通过球心与球的方向在一条直线,这球只能沿着这条直线前进而不带任何旋转。但球拍与球接触时,不仅是向前用力,而且还会有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移动的力量,就会使球产生各种不同的旋转。若球拍触球的中上部,向前向上磨擦球,球就会产生向前和向上两种分力。向前就是前进力,向上就是旋转力。所以,击球时,作用力线不通过球心,使力线与球心有垂直距离,这是产生旋转的主要原因。再如球的落点:落点指球在台的着落点。从击球点到着落点之间所形成的线路叫击球路线(斜线、直线、中路)。许多线路构成击球区域。通过落点变化,可迫使对方前后、左右移动而造成被动。球路变化快,落点刁,比赛中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果运动员都能较好地掌握这四个要素,那么比赛的观赏性就比较高了。

当然,除了这四个要素以外,动作的规范化也是要注意的。比赛中优美的攻球动作,提拉动作,削球动作,接发球动作,步法动作等,会使人感到赏心悦目。

乒乓球比赛中战术的欣赏主要看本方是否了解对方的弱点,是否能以自己的长处克制对方的短处。第43届世乒赛中,在中国队与瑞典队的团体赛上,中国队的丁松起到了奇兵之效,在第三盘从卡尔松身上得了关键的一分,也就是说丁松以削球的旋转变化取得主动,伺机削中反攻从而克制了对方,赢得了胜利。

乒乓球比赛可以从不同的比赛项目中,欣赏不同的技术、战术风格及特点。乒乓球比赛有七个项目,分别为男子团体、女子团体、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和混合双打。通常单打比赛只是个人技术的发挥,靠自己本身去解决比赛中的各种问题,最后的输赢由自身去把握。而双打比赛,包括混合双打主要是靠两人之间的配合,相互信任,相互鼓励,最终压制对方,取得胜利。现简单介绍一下双打比赛的方法,以便在观赏比赛中,更有兴趣融入到比赛氛围之中。乒乓球台的台面中间有一条与边线平行的直线(宽3毫米),它把球台分为左右两个半区,这条线叫“中线”。球台的右半区是双打各方的发球区。发球必须从本方的发球区发入对方发球区,否则就算失误。发球和接发球的次序是:

甲1发球,乙1接发球;

乙1发球,甲2接发球;

甲2发球,乙2接发球;

乙2发球,甲1接发球;

甲1发球,乙1接发球……

这样周而复始,一直进行下去。打到20平或执行转换发球法时,次序不变,但一方每次只发一个球就换发球,直到这局比赛结束。

以后每一局,先发球的一方可任意确定谁先发球,然后按上一局相反的次序确定谁先接发球。

击球次序:每一方的两名运动员应轮流还击,否则应判失分。如:甲1发球后,乙1回球过来,再由甲2将球打过去,乙2接球;甲1再接乙2的来球,这样依次轮流打下去。

双打的配对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双打技术是建立在单打技术基础上的,单打技术水平高,双打水平也会比较高。但也不是绝对的,我们也曾见过两个高水平运动员配对参加双打比赛未取得最好成绩。原因是双打和单打相比有几个不同点,也就是配对双方思想统一问题;配对双方打法默契问题;配对双方战术得当问题;配对双方长期合作问题;配对双方步法灵活的问题。所以,如何配对打好双打是一个很有学问的问题,现就不展开细说了,还望在欣赏比赛中得到启示。

球类项目的主旨在于对抗,尤其是有观赏性的对抗。因此,对抗性和观赏性是球类项目争取观众的关键所在。从乒乓球运动来看,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这20余年,水平之高,花样之多,对抗之激烈,场面之耐看,均是这项运动的历史最高点。

在7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选手凭借近台快攻的先进打法曾一统乒坛。日本选手则以弧圈打法处在对抗的下风,而欧洲新型横板攻击型打法尚未出炉,加之文革期间中国选手出赛极少,世界乒坛处于混乱阶段。进入70年代中期,文革结束后中国选手迅速杀回乒坛,而此时以“锤子”本格森、约翰逊(瑞典)为代表的横板两面弧圈球结合快攻打法已趋成熟,具备了与中国选手全方位对抗的能力,因此形成了此后长达20余年的欧亚对抗格局。这20多年间,好手层出不穷,打法花样翻新,江嘉良、刘国梁的直拍近台快攻,瓦尔德内尔、佩尔森的两面弧圈结合快攻,金泽洙、刘南奎、马林的直拍单面拉,陈新华、丁松、李根相的削球,塞弗、盖亭的“不讲理”打法,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进入21世纪,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将如何,乒乓球的球体变大以后,又如何欣赏乒乓球比赛,中国乒乓球是否继续称雄世界,我们拭目以待。

附录:课外参考读物

1.周建军主编:《怎样打乒乓球》,苏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

2.凌群立等:《教你打乒乓球》,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3.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乒乓球》,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审定:《乒乓球竞赛规则》,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