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软组织损伤
开放性损伤指损伤部位有伤口与外界相通,容易引起出血和感染。
(一)出血的分类及特征,如(表4-1)
表4-1 出血的分类和特征
(二)止血法
1.绷带压迫止血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动脉、小静脉及小毛细血管破裂的止血。
2.指压法
即用指腹压迫在血动脉近心端搏动的血管处,压迫时应压在相应的骨头上,以达到止血效果。
在动脉行走中最容易被压住的部位叫压迫点。常用的指压止血法如下:
(1)颞浅动脉止血法:在耳屏前上方一指宽处,将动脉压在颞骨上。此法适用于前额部及颞部出血的止血,如图4-1。
图4-1
(2)颌外动脉止血法:在下颌角前1.5厘米处,将颌外动脉压在下颌骨上。此法适用于同侧面部出血,如图4-2。
图4-2
(3)锁骨下动脉止血法:在伤侧锁骨上内1/3处,用拇指指腹将动脉压向第一肋骨。此法适用于肩和上肢出血,如图4-3。
图4-3
(4)肱动脉止血法:在肱二头肌内缘中点,将臂微外展,用大拇指将动脉压在肱骨上。此法适用于前臂和手出血,如图4-4。
图4-4
(5)股动脉止血法:在腹股沟中点下方,伤员仰卧,患侧大腿稍外展外旋,用双手拇指重叠将动脉压在股骨或股骨上端。此法适用于大腿、小腿出血,如图4-5。
图4-5
(6)胫前或胫后动脉止血法:在踝关节背侧和内踝后方,将胫前或胫后动脉压向胫骨。此法适用于足部出血,如图4-6。
图4-6
3.止血带止血法
此法适用于四肢大动脉出血,即将橡皮带或其他代用品(皮带、布条、毛巾等)缚绕在出血部位的近心端止血。缚扎止血带时,首先要将患肢抬高,在肢体上面用软布加垫后再扎止血带,其松紧度以能阻止出血为适宜。用止血带止血时应注意上肢每隔半小时或下肢每隔一小时松解一次,以免发生肢体坏死。
(三)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置
1.擦伤
擦伤是指皮肤受外力摩擦所引起的表面损伤,如运动时摔倒或被器械擦伤。
症状:皮肤出血或组织液渗出。
处置:小面积擦伤,可用红药水涂抹伤口即可;大面积擦伤应先用生理盐水清洗,再涂抹红药水,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和包扎。
2.撕裂伤
撕裂伤是指运动时受到突然猛烈撞击引起的皮肤和软组织撕裂。
症状:伤口出血,周围肿胀。
处置:轻度撕裂伤,用红药水涂抹伤口即可;裂口大时,应止血,包扎,及时送医院进行缝合以及预防破伤风。
3.刺伤
刺伤是指锐利物器刺入体内所致。
症状:物器被拔出后,即刻出血、剧烈疼痛。
处置:小而浅的伤口,应止血,涂抹红药水,包扎;深而宽的伤口,应止血,包扎,及时送医院进行缝合以及预防破伤风。
(四)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包扎方法
1.环形包扎法
包扎时将绷带绕肢体包扎,绕第二圈时把绷带头一小角反折,使第二圈压住带头,然后继续绕圈,根据出血情况决定包扎圈数。适用于损伤面积小,肢体粗细均匀,如前臂近手腕处、小腿近踝关节、额头等部位,如图4-7。
图4-7
2.螺旋形包扎法
第一、二圈的包扎方法同环形包扎法,然后每一圈盖住前一圈的1/2或1/3。绕绷带时,应注意从伤口的远心端向近心端缠绕。此法适用于面积较大且伤肢不均匀,如前臂、小腿、大腿等部位,如图4-8。
图4-8
图4-9
图4-10
图4-11
3.三角巾包扎法
(1)手出现大面积损伤时,使三角巾大角与手指方向一致,然后反折大角,再把两小角交叉重叠包扎,如图4-9。
(2)头顶、耳部、下颌受伤时,把三角巾折成四折由下颌向头顶(或头顶向下颌)绕,在额侧交叉向前额、后脑缠绕包扎,如图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