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这部论文选集从本人30多年间刊出的两三百篇文章中选辑而成,以回眸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历史足迹为主线。题为耕耘录,既是笔者在这一学苑中不息耕耘,更是几代学人数十年于其间倾心耕耘的历史记录。
笔者在江汉平原的乡村长大,于抗日烽火中度过童年,从小深受民间歌谣、戏曲、故事和传说的滋养而热爱这一草根艺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初进入洪湖师范学校就读,又参与采录洪湖革命歌谣活动而被吸引至民间文艺学园地。后被选送至华中师范学院(即现今的华中师大)攻读中文系,在1956年全国向科学进军的声浪中选定民间文学专业,并在新创刊的《民间文学》杂志上发表评论文章,1957年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1958年参加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受众师友提携跨进民间文艺学这个虽属冷门却充满朝气的学术园地,就此耕耘不息。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面向中文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生授课的半个世纪岁月里,常沉醉于满园桃李花香和师生情缘绵长。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学苑中的老园丁,曾被推举为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副主席长达十五年之久。在神州大地考察研习,于五湖四海广结学缘,亲身体验了这门新兴人文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这本书中的80多篇文章,虽是于不同时期就个人经历见闻所及断续写成,却从个人的独特视角,生动展现了这学术史迹的一些重要侧面,由此也映照出中华文化学术的辉煌一角。
本书由上下编构成,上编20多篇论文,概述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的百年历程,而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及本人着力的民间故事学为重点;其中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头十七年民间文学事业的扫描,本是锡诚兄于1996年主编的《当代中国民间文学史》中的一章,按全书设定框架写成发表的,惜后来未能成书问世。另一组文章选自华中师大民间文学教研室主持编撰的《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这是一项试图以“年鉴”方式来逐年展现中国民间文艺学足迹的学术创举,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只坚持了十年,“十年辛苦不寻常”,这几篇文章出自执行主编笔下的年度观察文字,成为新世纪头十年中国民间文艺学史迹的宝贵记录。
特别值得提起的,是关于钟敬文、贾芝和两位栖身海外的华人学者丁乃通、谭达先的忆念文章,他们均已离世,其学术成就和献身精神,在中国民间文艺学学苑中将风范长存。对著名诗人阮章竞的评述,以其艰苦探索长篇叙事诗的民族形式为重点,我俩笔谈对话长达20年,构成友好交往令人难忘的篇章。最后两篇文章是关于笔者自身学术历程的忆述,以“五湖四海结学缘”为话题中心,忆述了在这个充满友善情谊的学苑中,本人在海内外众师友的指导扶持下,数十年潜心治学不息进取的个人经历,表达了对相关师友的怀念,自然它也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学史的生动侧面。
本书下编60多篇文章除少数书评外,均为序文,但本人论著的自序不在其列。这60多篇文章的内容,大体采录的民间文学作品集(以故事传说为主)和专题评论集各半,著述者中笔者师友门生和地方民间文化人也大体各居一半。对艾伯哈德、丁乃通、谭达先、刘锡诚、马昌仪、冯天瑜、刘介民等学人的书评及序文,记录了我的读书心得。出自华中师大民间文学专业门下弟子的20本书,含一批博士学位论文,各具引人注目的新特色,显示了当代中国民间文艺学的新进展。另有20多种书以作品选辑为主,出自各地钟情于民间文学的草根学人笔下,他们往往是全凭个人爱好投身于民间口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评说之中。许多人素不相识,只是慕名而至求索序文和引荐出书,精诚所感,使自己不能不尽力相助。我自己从事民间文学事业,并非科班出身,完全是在众多师友包括像吴超这样的刊物编辑的关怀扶持下走过来的,因而我对待许多热爱民间文学的年轻人,也不分“门内弟子”“门外弟子”,均以师生情谊待之,使相关序文透出特别意味。这里还须指出,上面所提到的琳琅满目的五六十本书,我作为第一作者虽以导读口吻来写作序文,却是在我精读深思的基础上有所得才写成这些读后感的,我是第一个受益者;我的长处是评说民间故事,上面这五六十本书所涉及的民间文化事象林林总总,从当下顺口溜到古老祭神民歌,从八仙传说到机智人物故事,从民间剪纸到跳丧歌舞等等,撰写序文不仅要精读相关书稿,还须研习相关专业知识,才能胸有成竹,言之成理。因而写作这些序文也就成为推动我从民间文化广大领域吸收新知识的机缘。学校教育工作中的“教学相长”原理,用在这里也是很合适的。
本书下编所评说的这五六十本书,就全国范围来看,所探索的民间文化事象不过是以湖北武汉为轴心并不十分惹眼的一个角落,但这些出自草根学人或学界新锐之手的论著,却常以其贴近田野底层或学术新潮的特色而引人注目,且不同程度地通向荆楚文化的深厚底蕴;加之他们属于本世纪初跨进这个学苑的新军,其未来的学术光焰就更值得人们拭目以待了。
中国民间文艺学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浪潮之中,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随之出版发行《歌谣周刊》,成为这一新兴人文学科诞生的标志。百岁老人钟敬文,终其一生献身于这一民间文化事业,被誉为“稀有金属”。在数十年学苑耕耘中,同笔者结成亲切师友情缘的诸多学人中,已有十多位先后离世,他们是——钟敬文、季羡林、袁珂、贾芝、阮章竞、丁乃通、谭达先,以及鄂西农民故事家刘德培、土家族女故事家孙家香,还有神农架《黑暗传》长诗的搜集整理者胡崇峻、房县民间唱本的搜集整理者陈宏斌等。我抽身参加过其中几位的丧礼或亲友悼念活动;最难忘的是2000年12月15日,率省民协一行人前往五峰县珍珠山参加刘德培老人的丧礼,于风雪之夜同乡民一道“跳丧”送别,通宵未眠。本书中特选录几篇相关文章,以期在中国民间文艺学百年进程中留下他们的身影,并寄托对故人的不尽怀念。
本书辑录的近百篇文章,其写作时间跨度长达30余年,时势纷繁,思潮激荡,为个人学识及见闻所局限,所述所论存有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这就有待于时贤匡正及后人评说了。
我们敬爱的钟敬文先生曾于1993年5月1日在我的笔记本首页题词:“吾侪肩负千秋业,不愧前人庇后人。”这既是他在民间文化园地终生耕耘的真实写照,更是对后辈学人语重心长的殷切期盼。
本书的出版受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的经费资助,还得到上海文艺出版社的鼎力相助,特在此谨致深切的谢意!
2016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