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奇花耀中华——我所见的土家族杰出女故事家孙家香[1]
我省长阳县著名的土家族民间故事讲述家孙家香近日以93岁高龄辞世,受到全国民族民间文化界的深切怀念。
刘守华偕夫人陈丽梅赴湖北长阳县椿树坪访问土家族故事家孙家香(1997年3月)
家居长阳大山环抱的椿树坪村的孙家香,从小就喜爱听故事、讲故事,从娘家到婆家,深受土家族民间故事的浸染,几十年乐此不倦。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编纂出版民间文学集成的热潮中显露头角,她口述的故事经市文化馆的萧国松采录整理,编入湖北省长阳县的《民间故事集成》,广受好评。《湖北日报》于1995年6月10日刊出金仁章的报道:《土家山寨有个“故事王”》,此稿也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孙家香的名字便由此从鄂西山寨走向全国乃至海外。
而孙家香故事受到学术界关注,则得力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专业的关注与研究。中国民间文学界长时期只是集中于民间文学写定文本的研究。跨入历史新时期以来,按全国一盘棋的宏大规模所开展的普查及编纂民间文学集成这一浩大文化工程,借鉴国外民俗学学理与方法,总编委会于1987年发布并实施的《工作手册》中,明确指出,抢救各族口头文学遗产,重点在采录整理那些民间歌手、民间故事讲述家这些民间文学“传承人”的口述作品,开启了学术文化界热烈关注民间文学“传承人”的新风气。时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和中国故事学会副主席的刘守华教授,以“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与传承研究”为课题,申请到一项国家社科基金,于1997年率领一个6人小组前往长阳山区对孙家香老人进行田野调查,返校后即向记者报告,于是《湖北日报》于1997年4月4日刊出记者专访《长阳发现一杰出的土家族女故事家——孙家香老人讲述故事近300个,引起学术界重视》。作为本课题结项成果的《孙家香故事集》于1998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女故事家孙家香的名字由此如惊雷震响。随后几年中,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建宪教授承担的“长阳土家族民间文化保护实践研究”以及林继富博士承担的“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研究”这两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也都以孙家香的故事讲述活动为重点,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也接踵举行。此后,在紧锣密鼓声中,孙家香被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和湖北省群众艺术馆于2001年授予“湖北省民间故事家”称号,2007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2009年被文化部确定为长阳都镇湾故事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孙家香一辈子生活在长阳的土家山寨,在勤劳艰辛的农耕生活中用心传承带有土家族风土人情意蕴的各类民间故事。晚年,受当地政府细心照料,长住敬老院,仍不断接受众多学人采访,助推民间文学研究。有关她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已近百篇。《孙家香故事集》(长江文艺出版社)和《孙家香故事讲述研究》(林继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集中展现了她传承的土家故事风貌和口头语言艺术成就。
孙家香故事主要经长阳县文化馆的萧国松采录整理写定,总数达500余篇。按照国际民间文艺学关于讲述100则故事即可称为大故事家的惯例,她已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超级故事家了。但人们所称道的并不止于她讲述的民间故事数量多,包容广博,还在于它饱含土家族文化纯正而丰厚的意蕴,将鄂西土家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她个人的情感智慧相交融而构成的艺术世界。而这对于一位并未读书识字的土家山寨女儿来说,就更具传奇性了。
我先后多次和孙家香老人会晤、访谈,并主持《孙家香故事集》的编审出版。1997年3月,我首次率领几位研究生前往她家进行访问,当时她已经78岁,还在地里劳动,家人把她叫回后,她头上的草帽来不及脱下就兴高采烈地给我们讲起故事来,如同拧开自来水的龙头那样,一则又一则优美动人的故事从她口里涌游而出,连我们想插话的间歇都没有。中间还随口唱了一段土家民歌,接着说:“马跑十里铃铛响,人不留人歌留人。你们远道来做客,是被我讲的故事吸引来的,我就多讲几个故事来招待你们,欢迎以后再来。”她勤劳朴实、乐观开朗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孙家香虽是一位平凡朴实的土家女儿,却以性格刚烈闻名于乡里。年轻时民国时期的乡政府抓壮丁将她丈夫抓走,她出来愤怒抗争,曾打过上门的那个乡丁一记耳光,把他赶得老远;土地改革时,曾在一千多人聚集的斗争大会上登台控诉地主恶霸罪行。她口述故事的艺术世界中,山区的包白菜、老巴子(老虎)、狐狸、蛇、蛙等动植物幻化成人类社会的种种角色,和山区老百姓发生纠葛,生出种种奇妙而饱含人情味的故事,透出阳刚与阴柔之美相融合的艺术魅力。中国社科院著名研究员贾芝在《孙家香故事集》的题词中写道:“孙家香婆婆是土家族的第一个故事家,善于灵机应变,讲述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幻想故事及其他传说,大放异彩,足以令人看到土家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可歌可贺!”
2016年3月
【注释】
[1]刊于《湖北日报》2016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