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民间文艺事业的黄金季节

新时期民间文艺事业的黄金季节

在“文革”中,民间文艺工作以及各民族群众世代传承的口头文学作品,都成为“彻底革命”的对象,受到空前摧残。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民间文艺事业才又获得蓬勃发展的时代机遇,并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季节。

在短短几年中,除台湾地区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会,仅中国民协会员就发展到3000多人。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民间文学研究室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高等院校的中文系普遍开设了民间文学课程,特别是多所高校都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大批专业人才茁壮成长。民间文学报刊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大量涌现,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数量已达二十多种,畅销城乡。除中国民协主办的《民间文学》《民间文化论坛》外,尚有上海的《故事会》、浙江的《山海经》、福建的《故事林》、河南的《故事家》、河北的《民间故事选刊》、吉林的《民间故事》、四川的《巴蜀风》以及《山西民间文学》《西藏民俗》等十余种一直发行至今。在最红火的六七年中间,每年约有两三千篇故事传说和两三百篇论文发表,出版的民间文学作品集更是数以千计。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中华民族故事大系》16卷本以及刘魁立主编的《中国民间文化丛书》14册都颇受人称道。

民间文艺学理论研究的活跃,也成为新时期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突出特征。中国民协以及各地方民协和分支学会举办的众多研讨会,运用多学科交叉方法对各民族民间文艺的学术研讨,使众多学人深受教益,整体学术水准迅速提高。此外,同苏联、日本、芬兰、美国等国外同行的频繁学术交流,以及一系列国外民间文化经典论著的翻译出版,也使中国学人眼界大开。旅居海外的华人学者丁乃通、谭达先,以他们多年心血结晶而成的学术论著,将中国民间文学推向世界,使中国学派的声势更加令世人瞩目。

1984年,编纂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工作在全国启动。在各级政府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广泛动员,对各族民间文学进行大规模的调查采录。截至1990年,全国共搜集到民间故事183万篇,歌谣302万首,谚语784万条,总字数达40亿。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是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文联三家单位协作组织编纂的10套《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一部分,按省市分卷。全套《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于2009年9月全部成书,共计298卷、440册、4.5亿余字,这一为众多学人所称颂的百年壮举,宛如在中华大地上筑起了一座民族文化长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文艺事业名副其实的集大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