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培故事具有鲜明独特的风格。

已出版的《新笑府》一书,从刘德培老汉讲述的五百多篇故事中择优选取两百篇编成。除大约百分之十是依据他亲身经历自编的以外,百分之九十的篇目来自民间传承,但大都烙印着他的个性色彩。人们说刘德培是“一个遭孽人,一个快活人”。他出身贫苦,为生活所迫,从少年时代起就在湘鄂西十来个县劳碌奔波,从事十多种活路谋生。他在旧中国生活了37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活了41年,跨越新旧两个时代,见多识广,对社会人生有丰富体验。他性格乐观开朗,在艰难困苦中从不唉声叹气,运用多种民间文艺形式自娱娱人。他讲故事的才能,主要是在四十年带领一伙人爬山越岭背运货物的劳动生活中被人发现和锻炼出来的。当途中歇脚、晚间住店时,他这个带班的就讲起经来,“讲着讲着,你一个来,我一个去,越讲越多。讲的人快活,听的人也快活,哄哄哈哈笑一通,过后再赶路,都有劲些”。因此他讲的故事多为喜剧性的生活故事和笑话。揭露嘲讽的对象主要是旧时代官吏的昏庸,地方老财的贪吝,商人的奸狡,从事迷信活动的道士和算命先生的诈骗行为,以及好吃懒做者的种种丑态。作为他们对立面出现的杜老么、张士发、巧媳妇等劳动者的形象,则机智爽朗,光彩照人。故事中鄂西山区汉族、土家族的风土人情与讲述人的诙谐幽默情趣相映生辉。读起来不但可以激发出舒心开怀的笑声,还能增长见识,陶冶道德情操。刘德培闯荡的这些地方,也正是贺龙长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区,民众的革命情绪不能不在这些故事中折射出来。因此,它不同于那些原始古朴的民间创作,洋溢着贴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刚健清新之美,有益于精神文明建设。

刘德培不仅爱好讲故事,还有一种很强的好胜心理,正像他自己所说:“单身汉,无事干,日白讲经充好汉。”他擅长讲喜剧性故事,讲时似乎信口道来,漫不经心,实际上设计巧妙,费尽心思。他不大注意对情态的描写形容,很少使用花哨词语,而是苦心琢磨怎样把情节编排得更巧妙合理,人物对话构想得更活泼精彩,还常常穿插着吟诗、联对、猜谜,边说边唱,说唱结合,简直就是一张嘴巴一台戏,表现出炉火纯青的讲述技巧和深厚的民间文艺积累,显示了一位难得的口头语言艺术大师的才华。

王作栋熟谙鄂西的风土人情,和刘德培老汉有多年交往的情谊,又努力钻研现代民间文艺学理论和方法。他在录音的基础上进行文字写定,严格忠实于口头讲述的原貌,力求达到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统一。他自始至终把记录整理和科学研究密切结合起来,努力发掘刘德培几十年来“讲经”的丰富体会。在出版《新笑府》之后,又开始从事《刘德培评传》的写作,使这一成果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