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对发展民族民间文学所面临的一些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这一时期也进行了初步探索。
如何看待宗教对民族民间文学的影响,多年争议不断。云南《边疆文艺》于1961、1962年就此展开热烈的讨论。蔚钢在这次讨论中发表了《如何认识宗教与文学的关系》[60]一文。它开始摆脱对宗教持简单否定态度的“左”的影响,认为“宗教中或与宗教有关的艺术创造,是我国文化艺术传统的一部分,我们绝不可以割断历史,全盘否定它,当然也必须反对毫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既要批判,也要继承”。表现了实事求是、科学分析的态度。这个问题在以后的民族民间文学工作中通过不断研讨获得了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
如何搞好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翻译、研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特殊问题。1962年4月,由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召开的少数民族文学史讨论会,对这些问题给予了较好的回答。在会上,贾芝谈各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问题,傅懋讲关于记录和翻译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几点意见,何其芳就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写,怎样进一步提高它的科学性,以及怎样认识两种文化的斗争,怎样处理民族文学的共同性与特殊性等重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61],他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尊重科学,尊重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受到人们的赞赏,指导着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推动着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工作的活跃与科学水平的提高。
回顾1949—1966年十七年间的中国民间文学理论建设工作,可以看出,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文学事业的大发展,它又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这表现在:对中国民间文学的社会历史价值及其艺术魅力,对各族民众以丰富智慧创造的许多口头语言艺术珍品,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评析,对面临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通过“百家争鸣”的讨论和大胆实践,获得了不少有科学价值的成果;一大批年轻人迈步走进民间文学园地,表现出可贵的朝气与热忱;民间文学理论工作者深入实际,实际工作者研究理论,使理论与实际得到了较好的结合,从而为下一时期建设中国自己的民间文艺科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一时期民间文学理论建设方面的不足也是明显的:由于往往将民间文学工作简单地从属于政治,未能将民间文艺科学独立地提出来进行认真的建议,理论研究活动缺乏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对民间文学仅从社会学或一般文艺学的角度进行评析,满足于理解作品本文(大多是经过一定加工整理的)的表面含义,较少对民间文学作品的本来面貌及其活动形态作深入考察;歪曲、贬低、粗暴否定民间文学遗产的庸俗社会学还有相当的影响;学术环境闭塞,对国外现代学术潮流乃至“五四”以后我国歌谣学、民俗学的优秀成果也缺乏了解和吸收借鉴,这样,自然难以在民间文艺科学上开创新的局面出来。
这种状况,到80年代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以后,有了根本的转变。
【注释】
[1]原载《通俗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
[2]《民间文艺集刊》创刊号,新华书店1950年11月印行。
[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部1952年5月印行。
[4]《光明日报·民间文艺周刊》创刊号。
[5]《民间文学》1955年第10期。
[6]许钰:《民间文艺学的开拓者和引路人——钟敬文先生教学和科研活动简介》,《民间文艺学探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7]赵景深:《民间文艺概论》,北京:北新书局,1950年;钟纪明:《向民间文艺学习》,上海:华东新华书店,1950年。
[8]匡扶:《民间文学概论》,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57年。
[9]张紫晨:《民间文学知识讲话》,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63年。
[10]《陕北民歌选》,上海:海燕书店,1951年;严辰:《谈民歌》,《人民文学》1950年第2卷第2期。
[11]《神话故事、歌谣、戏曲散论》,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
[12]《民间文艺集刊》1950年创刊号。
[13]《革命民歌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
[14]《教学研究集刊》1956年第1期。
[15]《民间文学》1965年第5期。
[16]李岳南:《民间戏曲歌谣散论》,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4年,第111页。
[17]《民间文学》1961年第7期。
[18]《民间文学》1965年第5期。
[19]《民间文学》1965年第4期。
[20]吕振羽:《伟大人民的伟大历史和创作》,《民间文学》1959年第3期。
[21]顾颉刚:《读了义和团故事之后》,《民间文学》1959年第2期。
[22]陈白尘:《为义和团恢复名誉》,《民间文学》1959年第4期。
[23]朱寨:《人民群众的自我写照》,《民间文学》1959年第1期;刘守华:《幻想与现实》,《民间文学》1959年第4期。
[24]郭沫若:《我们研究民间文学的目的》,《民间文学集刊》创刊号。
[25]唐因:《谈民间歌谣》,为“青年学习丛书”之一,香港:人间书屋,1951年。
[26]天鹰:《论歌谣的手法及其体例》,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年。
[27]天鹰:《〈哭嫁歌〉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哭出嫁》,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
[28]天鹰:《中国古代歌谣散论》,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29]天鹰:《扬风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天鹰:《1958年民歌运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
[30]谭达先:《民间文学散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谭达先:《民间童谣散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
[31]毛星:《不要把幻想和现实混淆起来》,《民间文学》1956年第4期。
[32]路工:《孟姜女万里寻夫集》,上海:中华书局,1955年;路工:《梁祝故事说唱集》,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
[33]罗永麟:《试论〈牛郎织女〉》,《民间文学集刊》,1958年;罗永麟:《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选》下册。
[34]王一奇:《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化身》,《民间文学》1960年第5期。
[35]许钰:《民间文学中巧匠的典型》,《民间文学》1963年第2期。
[36]汪玢玲:《试论长白山区人参的传说》,《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59年第4期。
[37]刘守华:《试论民间童话里的传统形象》,《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60年第2期。
[38]张紫晨:《略论动物故事》,署名林一白,《民间文学》1965年第3期。
[39]袁珂:《漫谈民间流行的古代神话》,《民间文学》1964年第3期;袁珂:《关于舜象斗争神话的演变》,《江海学刊》1964年第2期。
[40]王毅:《略论中国谚语》,《民间文学》1961年第10期。
[41]吴超:《试谈谜语的特点及其表现手法》,《民间文学》1957年第2期。
[42]傅惜华:《曲艺论丛》,上海:上杂出版社,1953年。
[43]关德栋:《曲艺论集》,上海:中华书局,1958年。
[44]黄芝冈:《从秧歌到地方戏》,上海:中华书局,1951年。
[45]陈汝衡:《说书史话》,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
[46]孙楷第:《俗讲·说话与白话小说》,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年。
[47]《人民日报》1959年1月21日《编后》。
[48]《人民日报》1959年1月21日《编后》。
[49]均见何其芳:《文学艺术的春天》,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年。
[50]这篇《序言》,载于青海省民间文学研究会(民间文学研究会后简称“民研会”)翻译整理:《格萨尔》第四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
[51]黄静涛:《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文学评论》1959年第6期。
[52]刘发俊:《民间英雄史诗〈玛纳斯〉》,《文学评论》1962年第2期。
[53]多济:《〈江格尔传〉简介》,《民间文学》1963年第4期。
[54]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西双版纳调查队:《傣族古代的几部长篇叙事诗》,《文学评论》1959年第6期。
[55]《〈娥并与桑洛〉讨论综述》,《民间文学》1961年第9期。
[56]孙剑冰:《〈阿诗玛〉试论》,《文学研究集刊》第三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
[57]戈宝权:《阿凡提和阿凡提的故事》,《民间文学》1963年第1期。
[58]祁连休:《试论阿古登巴的故事》,《民间文学》1965年第6期。
[59]阎纲:《壮丽·奇幻·神妙》,《民间文学》1963年第1期。
[60]蔚钢:《如何认识宗教与文学的关系》,《边疆文艺》1962年第10期。
[61]贾芝:《谈各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问题》,《文学评论》1961年第4期;傅懋:《关于记录和翻译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几点意见》,《民间文学》1961年第5期;何其芳:《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中的问题》,《文学评论》196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