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乡土民间艺术[1]——肖国春编著《沔阳民间艺术》序
我十分高兴地一口气读完了肖国春同志撰写的书稿《沔阳民间艺术》。作为一个离开家乡近半个世纪的沔阳文化人,回想起自己童年时代对家乡民间艺术的直接感受,和喜爱这些民间艺术的父老乡亲的鲜活身影,禁不住心潮翻涌、思绪万千。
“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旧时代的沔阳人民过着贫困悲苦的日子,可是民间艺术却多姿多彩,美不胜收。在村里砖瓦房的屋檐下,画着有趣的人物、故事,就像一幅幅高悬的连环画。剪纸也很流行,虽然不像北方居民那样把剪纸张贴在门窗上,却照着剪好的花样挑花绣朵,把衣帽鞋袜装饰得五彩缤纷。唱道情、拍渔鼓的老艺人走村串户,身后总是跟着一大群舍不得离去的孩子,他们的说唱诙谐幽默,常常逗引得孩子们发出阵阵欢笑。逢年过节之时,龙灯、高跷、狮子、花鼓、皮影、善书,更吸引着人们如痴如醉地投身其中,不用花钱就可以获得充分的艺术享受。
《沔阳民间艺术》
沔阳民间艺术的发达同这里地少人众、常受水淹、民生困苦有关。人们不得不寻求用多种方式挣扎求生,从事各种民间艺术活动也成为他们的谋生手段之一。在民间艺术职业化的过程中,由于艺人的刻意追求,授徒传艺,于是名家辈出,精益求精了。在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活动中,家乡父老兄弟的艺术智慧和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荣的。
沔阳民间艺术不仅多姿多彩,因受这一地区风土人情的长期熏陶,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味。“红配绿,看不足”,人们喜爱大红大绿、热烈欢快的色彩。渔鼓、善书、花鼓戏,在唱腔上多流行悲腔,艺人一开口,台下听众即泣不成声。艺人所倾诉的实际上是家乡父兄姐妹深重的悲苦情怀。但人们并没有被这种悲苦所压倒,在草台戏班的舞台上痛骂贪官污吏和黑心财主、同情寡妇私奔和尼姑思凡,充分表现出村野小民叛离封建礼教的“野性”,同时以行善作恶终有报应的思想,激励民众用乐观开朗心态面对社会人生。这正是鲁迅所称赞的民间艺术富于“刚健清新”特质的表现。
家乡从事民间艺术的许多艺人心灵手巧,技艺高超。许多品种是从外地引进的,随后就在沔阳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旧时代艺人为生计所困,难以充分发挥其创造性,甚至衣食难保死于非命。我老家附近有一位背着“花样”走四方的年轻剪纸艺人,家贫娶不起媳妇,带着情意投合的女人私奔又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最后便在夜间摸回家上吊自杀。他那木箱里一本又一本精美的“花样”和自缢后的悲惨景象,至今仍记忆犹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这样的悲剧自然不会再上演了。艺人的创造性在今天得到充分的发挥,立体贝雕、泡沫雕、麦秆画、叶脉画等民间工艺新品种,在新一代艺人的手中不断被创造出来。从中可以看出,具有深厚根基的沔阳民间艺术在新时代仍有着旺盛的生机。
以上是我读了肖国春书稿之后,就自己的童年感受所写下的关于民间艺术的一点印象。
至于这部书稿,给我最突出的印象是内容丰富而扎实。它不但涉及沔阳民间艺术的方方面面,从说唱表演艺术到工艺品制作,从传统样式到创新品种一一搜罗无遗,而且运用实地考察所得的具体材料,对每项民间艺术在沔阳的来龙去脉作了细致的说明。目前国内外的人文学科研究,都高度重视“田野考察”当中的新发现,肖国春书稿的内容,几乎全是由他走访当事人所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所构成,因而显得格外珍贵。它不但展示了沔阳地方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对研究中国民间文艺的一般特点也有启发意义。其中,关于花鼓戏、皮影戏、道情、善书的介绍,就给我增长了不少新的知识。我国民间文艺科学虽有很大发展,但学者着重研究的是故事、歌谣、史诗、谚语等口头语言艺术创作,对其他民间艺术品类则很少关注。本书以全面展现一个地区的民间艺术为特色,就显得很新颖了。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提起的,就是在今天物质利益驱动力强烈冲击世道人心的情况下,肖国春同志却依然保持着他对地方文化和民间艺术的那份热情与执着,不辞辛劳、不计个人得失地来从事这方面的调查研究与写作,这就更难能可贵了。
最后,我还想说一说,本书的问世,不仅能帮助人们更全面、系统地认识沔阳民间艺术的源流与特色,具有相当的文化和学术价值,还可以给这一地区的经济开发提供新的启示。沔阳的民间艺术,有些品种是供本地人自我娱乐、自我享受的,有些品种早已作为人们谋生的手段进入了商品交换领域。富有地方与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备受今天地球村居民的青睐,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过去的沔阳、今天的仙桃市这一带,可用于发展经济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都很有限,却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大力开发这一特有的人文资源,充分发挥家乡父老兄弟固有的聪明才智,把仙桃市建设成为一个多品种、高品位的民间艺术之都,是不是也是发展经济、振兴地方的一条路子哩?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探索。1997年3月,我在仙桃市街头见到一位做糖人的老师傅,他用巧手几下子就给我做了一个“三怕”——青蛙、蜈蚣和蛇,姿态活泼而色彩艳丽,我爱不释手地带回武汉,见到的大人小孩无不喜爱。他不仅把这三种动物捏活了,组合在一起成为“三怕”,还蕴含着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事物相生相克、“一物降一物”的哲理,是一件既生动有趣又有文化意蕴的艺术品。可惜糖做的东西几天就融化了,无法保存。如能使用一种既有原来糖塑特点又可长期保存的原材料,制作出来的东西,定会在现代工艺品市场上独树一帜。天津著名的“泥人张”,不就是靠会捏几个泥巴人,凭借大都会的经济、文化交流优势而走向世界的吗?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尝试一下呢?
我以为,家乡的民间艺术和肖国春同志的这本书,眼下也许不会引起很多人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转型,它的重要价值终将会日益显露出来。愿民间艺术之花随着家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蒸蒸日上,开放得更加鲜艳夺目!
1998年6月10日
【注释】
[1]肖国春:《沔阳民间艺术》,1998年自费印刷。序文刊于《仙桃文艺》1998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