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坚韧的攀升[18]
通观近十多年来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态势,如果说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为民间文学学科发展的低谷时期,那么,2004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就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而2008年,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东风,中国民间文艺学正持续地、坚韧地从底部向上攀升。
在基础理论方面,人们思考的理论深度,正从表层的具体知识领域向深层的哲学层次进发,对中国当代民间文学学术概念来源和知识型构的语境研究,对什么是真实性的追问,都可以看作是这种哲理追求的青萍之末。2008年一些学者对刘锡诚所著《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的评论,也表达了这种鲜明的反思意识。
在神话研究领域,学者们在反思西方神话学引入中国的历史,以及当代神话原型批评等方法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有关“第四重证据”的方法讨论,也对中国传统考据学进行了新的补充。像往年一样,上古神话人物研究仍是神话论文的主体。叶舒宪关于“熊图腾”的研究、王宪昭对少数民族神话母题的统计、覃乃昌关于盘古神话的考据等,是本年度较引人注意的成果。在传统之外,也有人提出如何在当代运用神话资源的问题。
民间传说研究的重心,仍在传说与历史的关系问题。一些著名的人物,如尧、舜、大禹、防风、孔子、华佗等,均有学者从文献考据到田野考察等不同角度,取得新的进展。四大传说及其他传统题材,也是常论常新的话题。2008年特别引人注目的,还有一些论文开辟了新的领域,对当代流言和谣言进行学理分析。
2008年的故事学研究论文主要分布在故事理论、故事的文学与文化分析、故事类型等方面。施爱东的《故事学30年点将录》是一篇奇文,这篇长文将民间故事研究领域看作一种学术江湖,对故事研究者们的学术特点、师承关系、不同方法流派作了细致的考察,是一篇别开生面的学术史佳作。
本年度的史诗研究领域仍多集中于三大史诗,但南方少数民族史诗研究也有新的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重大课题“中国史诗类型学研究”的结项成果,是史诗研究方面比较突出的理论成果。
歌谣研究,本来应该是民间文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但与民间文学的其他体裁研究相比,研究水平相对滞后。2008年,民间歌谣呈现的两个主要研究方向,一是对于古代歌谣史的研究,一是对各地民歌的具体研究。后一类研究中,不少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相联系,论文写作者有更多其他领域(如音乐研究)的研究者,这反映了歌谣研究的新动向。
本期年鉴中,我们将过去列在民间戏曲、民间说唱等民间表演类体裁,统统冠之以“民间艺文”研究。“民间艺文”一词为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金荣华先生所创用,指各种民间综合艺术中的文学部分。根据本年鉴的性质,这一概念较好地划清了民间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界线,这是本期年鉴的一个小改变,相信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
2011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