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神奇的房陵锣鼓歌[1]——《房陵锣鼓歌》序
房县古称房陵,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房陵锣鼓歌以饱含《诗经》韵味的雅俗交融和风格样式的多姿多彩引人入胜;深含其中的上古歌谣活化石基因、戏谑对歌的有趣习俗,以及秦音楚声错杂的绚丽色彩使它更显珍奇。
房县古称房陵。司马迁《史记》和《竹书纪年》载:“唐尧一百年,帝徙于陶,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弗克,遂封于房为虞宾,是为房子国。”西周以前,房县为彭部落方国,春秋时属古麇、庸二国之地,战国时为房陵,属楚,秦置房陵县,唐为房州治,明改房县。房县不仅是参与编纂《诗经》的周太师尹吉甫的故里,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流放地,先后有45位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被流放于此地,武则天之子李显就曾在此流放14年,后即位成唐中宗,使唐帝国的辉煌得以延续,也有力地推进了中原文化和楚文化在房陵地区的交汇融合,对这一地区此后的历史文化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房陵锣鼓歌》
房陵锣鼓是在房县历史文化肥沃土地上绽开的烂漫山花。我多年投身于湖北民间文化研究,对房县的故事和民歌早已心向往之。2008年6月,终于有机会前往房县参加当地的文化艺术节进行实地考察,十分难得地深切感受到了房陵锣鼓歌的美妙。
据《房县志》载,房县人“自古好歌”,“防渚多山林,少原隰,厥民刀耕火种,厥性刚烈躁急,厥声近秦,厥歌好楚”,在举办婚丧嫁娶或欢度岁时节日之际,莫不是以锣鼓歌相伴,倾吐刚烈之气,享受苦乐人生。
锣鼓歌并非房县所独有,列入湖北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的“薅草锣鼓”属多个县市所共同拥有的项目,它已是遍及鄂东和鄂西的流行民间音乐。而房县的锣鼓歌却别有一番韵味。
首先是饱含《诗经》韵味的雅俗交融。参与编纂《诗经》的周太师尹吉甫生于房,食邑于房,卒葬于房,我在2008年访问房县时还特地去拜谒了尹吉甫祠。殿堂早已破败,其规模仍相当完整。人们不但讲述有关他的故事传说,还巧妙地将《诗经》诗句糅合到现代民歌中来演唱,如:“关关雎鸠一双鞋,在河之洲送过来,窈窕淑女难为你,君子好逑大不该,年年难为姐做鞋。”“关关雎鸠往前走,在河之洲求配偶,窈窕淑女洗衣服,君子好逑往拢秀,姐儿见了低下头。”《诗经》首篇中的“关关雎鸠”这几句,几乎成了房县情歌中的流行语。还有以唱《诗经》中的《蓼莪篇》:“蓼蓼者莪,匪我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来悼念父母恩德;或唱《君子于役》篇:“姐儿绣房泪滴滴,恩爱夫妻两分离,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来表达对远离家乡丈夫的思念,等等。不只是用《诗经》中的诗句作点缀,而且达到了民众古今情感的一线贯通,以意趣古朴深沉彰显异彩。
这里的歌师还常常将《三字经》《增广贤文》等古书中的文句编到民歌里来唱,如:“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薛家将征东又征西,保住唐王做皇帝。”歌师为熟读四书五经、熟悉古典为荣,因而民歌含有雅俗交融、意境高远的别样韵味。
令人惊讶的是,我还在房县锣鼓歌中寻觅到中国上古歌谣的遗存。学人在探究中国远古“原始歌谣”时,曾提到《礼记》所载《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张紫晨教授在《歌谣小史》中解说道:“它原是十二月终了进行腊祭时的祝辞,因称‘伊耆氏蜡辞’。歌中所写是在以万物祭百神的祭典上祈求丰收的内容。以祈使的口吻,希望土堤土埂能够安稳和巩固,希望水能归到低洼之处,不要到处溢流;希望害虫不要危害庄稼,草木也要归到泽薮之地,不要在田里乱长。它抒发了同自然作斗争的强烈愿望。歌中的土、水、昆虫、草木都是农耕中该保持或该排除的东西,与农稼之事密切相关,所以后来又被传为是神农氏之作。”(《歌谣小史》10页)
我从《房县民间歌曲集》中读到九道北河杨福德所唱《诸神把位登》:
一天唱到黑,好歌未唱得,
翻开歌来看,还有七八页。
天神归天界,地神归地府,
四水归大海,诸神把位登。
看来它就是具有浓重民间信仰内涵的一首古歌,祈求代表自然力的天神、地神以及四水还有其他神灵各归本位,使宇宙平安和谐,居民得以安居乐业。联系到传说中神农氏搭架采药的神农架就在房陵境内,我们把《诸神把位登》这篇含有古老信仰文化因子的锣鼓歌作为《蜡辞》之遗响残留或“原始歌谣的活化石”来看待,有着充分的理由。这一事例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房陵锣鼓歌的文化价值。
其次是样式、格调的多姿多彩。房县锣鼓歌虽是以即兴演唱的短歌为主体,但“唱故事”的大歌即长篇唱本也十分流行,有一位出身于歌师家庭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陈宏斌,多年来一直从事长篇唱本的搜集活动,所积累的唱本就达50多部,2009年选编出版了《房县民间唱本》一书,这25个唱本中大多是歌唱历史故事,如《三国故事歌》《说唐故事歌》《辕门斩子》等。取材于三国、隋唐、宋明历史的通俗小说、戏曲和唱本交叉传播,耳濡目染,使这里的民众特别是歌师对许多古人古事十分熟悉,即使是即兴歌唱,也常常将他们随口道出以寄托自己的情思,下面这首《姐儿令》中,本是抒写“真心相爱莫嫌穷”的淳朴爱恋之情,却唱出一连串的“穷古人”来打动人心:
叫声姐儿你是听,你生得伶俐又聪明,我给你表几个穷古人。朱买臣穷了打过架,吕蒙正穷了赶过斋,王三姐穷了剜野菜,秦琼穷了把马卖,朱洪武穷了放过牛,汉刘备穷了打草鞋。古人就有兴和败,命运八字天安排,自己的忧愁自己解,时运一到也发财。
在流行重男轻女陋俗的旧时代,房县歌师用“十二个月”的调子唱起“女英雄”,从“正月里闹元宵,花木兰替父穿战袍”开始,到“腊月里一年整,天波府有个佘太君”,中间穿插进王宝钏、穆桂英、李三娘、孟姜女、秦雪梅、刘金定、陶三春、樊梨花等,她们都是民间文艺和通俗文艺中功业显赫光芒四射的女中豪杰,歌唱中激荡着赞美巾帼英雄的壮志豪情。这些锣鼓歌广泛涉及的古人古事,既表明歌师的博通古今,也透出房县地方文化的独特光彩。
在中国民间文艺的百花园中,合曲的乐歌称为民歌;徒歌曰谣,它就是人们常说的顺口溜。房县演唱民歌因有锣鼓伴奏,便称为锣鼓歌。民歌本是中国各地普遍流行的民间艺术,而房县的锣鼓歌却以花色品种的多姿多彩使人有美不胜收之感。
人们通常将它分为阳歌锣鼓、阴歌锣鼓、喜庆锣鼓和庙会锣鼓四大类,阴歌即孝歌或丧鼓歌,它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演唱的阳歌以及在喜庆、庙会上演唱的民歌各有不同品位。那些叙说古人古事的长篇唱本就在这一场合演唱,展现出它的特殊魅力。
按照锣鼓歌演唱的风格与样式特点,当地又有文歌锣鼓、战歌锣鼓和叫歌锣鼓之分。文歌锣鼓指各项仪式歌,如阴歌锣鼓中的开路歌、烧更纸、摆十杯酒、安五方、还阳等;叫歌锣鼓就是盘歌、猜谜歌。其中以战歌锣鼓最为活泼动人,所谓战歌就是“打嘴仗”,有的也叫“翻田埂”“钻子歌”或“比大小”“打歌擂”。歌师在对歌时,“你比我来我比你”,或借用古人古事,或联系飞禽走兽游鱼,用比喻手法来抬高自己、贬低对手,判定胜负,分辨高下。这里试举一例:
唱罢一声又一声,你比我来我比你。你比我是秦始皇,我比你是老龙王。我赶山填海压太阳,你龙王这才着了慌,忙差龙女许孟姜,上岸与我配成双。
在这里,歌师之间的对歌实际上有对骂的意味,但不是以粗暴话语相辱骂,而是巧用比喻,精心斗智。在对答时,有时甲方似乎压倒乙方占了上风,可是乙方却随机应变,以杀回马枪的艺术智慧编歌作答,又跃居上风,例如:
说我是鳖就是鳖,在你们堂屋香炉里歇。腊月三十来烧香,你辈辈敬我鳖老爷。
这样的对歌,不但丰富了民歌的花色品种,而且把唱歌变成一种趣味横生的斗智游戏,生发出对乡民的巨大吸引力。它成为活跃乡村文化生活,培育歌师的奇妙文化生态,具有重要的民间文艺学价值。
房陵锣鼓歌的演唱特点是以歌为主,以锣鼓为辅,按照歌词的特点,来变换锣鼓的板路谱式,在歌唱和锣鼓的协调配合中,使锣鼓歌更具感人魅力。如阴歌锣鼓唱的是悲腔哀调,花鼓穗、薅草锣鼓唱的则是花腔高调。常见的曲调有五句子、七岔子、八岔子、闹元宵、十二月梭、十条手巾、绣荷包、剪剪花、摘黄瓜、拜新年、四季景、十字歌、十样景、两句半、薅棉花、对对子、大开门、小开门、浪过河、雪花飘、洛阳桥、蜜蜂采花、打仙桃等80多个小调。再配上相应的锣鼓曲牌,就更加显得铿锵和谐优美动听了。房陵锣鼓歌和那些没有锣鼓伴奏的民歌样式相比较,其特殊魅力之奥秘可以说就来自这里。
我曾在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工作多年,深为房县积累深厚的民间文艺资源而赞叹,几年前去房县考察听歌,使我获得了更深切的感受。《房县民歌集》中有一首“歌头”这样唱道:“半夜听到打丧鼓,顾不得穿鞋理衣服,打马加鞭来赶鼓。翻身上马往前行,快马加鞭腾如云,不觉走来不觉行,不觉来到孝家门,勒住马蹄听分明,听见里面好声音,鼓也打得响,锣也喂得勤,歌也唱得好,字也吐得清,我倒想上前唱几声,乌鸦难入凤凰群。”那天晚上由陈宏斌带我去参加城关郊区一户农家的丧礼听唱阴歌锣鼓,就亲身体验了这首民歌道出的此情此景。总之,房陵锣鼓歌既有《诗经》的深长韵味和珍爱古典的博大情怀,又富于生动活泼的乡野意趣;它在历史长河中因吸收“流放”而来的精英文化因子而蕴藉深厚,又融汇秦音楚声构成绚丽多彩的体态。在我国正强劲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宏伟工程中,我们应对房陵锣鼓歌给予切实的关注!
2011年端午
【注释】
[1]胡继南、袁正洪、杨才德、陆龙权主编:《房陵锣鼓歌》,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