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事类型的研究一直为学人所看重,本年所取得的成果也较为明显。由刘守华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与传承研究”,经过两三年的经营,第一批成果陆续问世,课题组的刘守华、林继富、江帆、顾希佳以及几位青年学者,在10多个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20篇论文,如刘守华对“仙女救夫”“感恩的动物忘恩的人”“梦先生”等类型的解析,林继富对“青蛙丈夫”“黑马传三哥”“头上长角”等类型的解析,顾希佳对“鬼母育儿”“斗阎王”“石门开”等类型的解析,江帆对“断手姑娘”“路遥知马力”等类型的解析,孙正国对“人虎情缘”类型的解析,等等。所选取的大都是各族口头流传的常见故事类型。文章依据母题及其结构类同的数十篇乃至上百篇异文,归纳出该类型的基本形态,然后就其文化内涵与价值、审美情趣与民族地域特色进行论析,有些还追溯了该类型的源流,进行了跨国跨民族的比较,并介绍了海内外关于该类型的研究成果。各篇文章按课题的统一构想分别写成,同时也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如顾希佳的文章就以拥有丰富的古典文献资料和文笔流畅吸引读者,江帆的文章则以大量采用出自辽宁的鲜活故事资料引人入胜。这组文章的方法特点是,集合众多异文解析其母题与类型,重视历史地理因素的考察与故事生活史的追寻,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课题组在吸取芬兰历史地理学派方法上所作的努力。但文章兼顾民间故事思想生活内容的评述和结构形式的解析,力求把许多优美的故事类型作为有血有肉的完整艺术品推荐给大众,又是对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传统的延续。作为一个系列,各篇文章的水平参差不齐,对母题、类型的划分有时失之粗略,有待成书时作进一步提炼加工。

《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2001年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