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涢山祭祀歌——大洪山锣鼓》序[1]

《涢山祭祀歌——大洪山锣鼓》序 [1]

刘大业先生在随州市长期从事群众文化事业,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有所交往。最近他将自己多年搜集整理的一册《涢山祭祀歌——大洪山锣鼓》初稿送我一份,请我写几句话给以评述。立秋刚过,捧读这本内容丰厚凝聚了多人心血的民间文学资料本,我十分高兴。联想起全国正在开展的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活动,确有一番话要说。

这本祭祀歌,是随州市大洪山一带流行的祭神锣鼓,它是祭神时用锣鼓伴奏,由歌师演唱的古歌,属民间歌谣中的“仪式歌”。我们知道,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九歌》,其实就是一组祭神歌,汉代学者王逸在注解中告诉我们,当时荆楚地区“其俗信鬼而好祀”,居民常“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的《九歌》由民间祭祀歌曲改编而成。随州一带过去长时期保留了“信鬼而好祀”的古老传统,特别是当地着重信奉五显神,为消灾祈福,求神许愿,常以打锣鼓唱古歌的方式来祭拜五显,这本祭祀歌就是从有关歌师的口头记录整理而成的。

《涢山祭祀歌——大洪山锣鼓》

就这些歌词的内容而论,叙说西方和东方古祖创世、盘古开天、洪水泡天、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占有重要地位;也有三国演义、赵宋抗金、包公断案等历史故事,大多具有古老神奇的特征。它们和通行的神话传说相比较,既有明显相通之处,又有许多不同凡响的新奇特色。据歌师讲,这些来自一部《神仙通鉴》,歌师演唱时又可即兴变异,并无严格限制。看来其中保存了若干古朴神话传说以及地方风土人情,值得民俗学家重视和研究。

这一文化事相最使我感兴趣的是它同民间宗教信仰的关联。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自然不会鼓励人们去求神许愿。但随州地区长期存在这一习俗,却很值得人们去深入探讨。五显或五通,本是民间俗神之一,在江浙一带很流行,他在江西被瓷业工匠尊为祖师。为什么竟能扎根于随州?传说五显因救助宋康王泥马渡夹江而在宋代声名显赫,随州此俗的遗留是否与宋代历史有关?上述锣鼓歌既然附于祭祀五显的仪式之中,它的内容、艺术形式和传承与这项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又有何关联与特色?祭祀歌作为宗教性与世俗性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品种,我们怎样科学地评估其价值?以上这些,都有待于我们通过深入研究求得合理解答。

总之,我以为《涢山祭祀歌——大洪山锣鼓》是一项值得我们重视的宝贵民间文化成果。它在民间音乐学、民间歌谣学、神话学和民俗学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刘大业先生和随州市有关方面,对抢救和保护祖国民间文化遗产所表现出来的热切心肠与科学态度,更值得我们尊重和表彰。

【注释】

[1]刘大业主编:《涢山祭祀歌——大洪山锣鼓》,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序文作于200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