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西苏区歌谣》序[1]
彭佑明同志多年搜集整理的《湘鄂西苏区歌谣》将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
湘鄂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著名苏区之一,位于湖南、湖北两省边界地区。彭佑明同志所在的湖南省南县,我所在的湖北省沔阳县(过去包括洪湖地区),都属于这个苏区的范围。它经历了1921—1927年的初建、1928—1930年的大发展和1930—1934年在“左”倾错误路线下遭受挫折的时期。在短短几年时间之内,它出现过如火如荼的革命高潮,也经历了低潮时期的血雨腥风。这里的革命人民在复杂而激烈的斗争中,以惨重的牺牲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不仅是人民群众和红军战士,包括它的一些杰出的政治军事领袖,如段德昌、周逸群等,也先后在残酷的斗争中英勇献身,血染红旗。他们无私无畏、艰苦卓绝的斗争史迹,将永远受到后人的景仰,万古流芳。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40周年之际,人们缅怀湘鄂西苏区革命先烈的斗争史迹与精神品格,是有深刻意义的。
《湘鄂西苏区歌谣》
这本歌谣集,选编了革命歌谣140首,人们从中不仅可以看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苏区势如烈火燎原的革命景象,尤其鲜明地感受到了苏区人民热爱共产党、热爱革命领袖和热爱红军,并以高涨的革命热情和英勇无畏的战斗意志投身革命的崇高精神风貌。它们将成为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这些歌谣对于革命史迹和民间文艺学的研究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湘鄂西地区之内的汉族和苗族、土家族人民,很早就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民歌尤其发达。在这一带组织领导革命斗争的一些负责人,虽不是文化人,却很熟悉这一大片地区的风土人情及民众传统文化生活特点,便因地制宜地大力提倡编唱民歌以扩大革命宣传,这是有文件可作依据的。如1929年鄂西特委在给中央的一份工作报告中就曾写道:“在工农群众中,最容易发生效力的是歌谣及一切有韵的文字,因为最适合他们的心理,并且容易记忆。所以关于文字方面的宣传,多有仿用十二月、十杯酒、闹五更、孟姜女等调,或用十字、六字句的韵文。在许多环境较好的地方,都可以听见农民把这些歌调提起喉咙高唱。”鄂西特委的这一主张,和毛泽东后来在四十年代提倡采用为工农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创造革命文艺,以便将新文艺最大限度地普及工农群众中间去的意见是一致的,表现了一种令人赞赏的远见卓识。由于特委因势利导,积极提倡,于是在湘鄂西苏区形成了大唱革命民歌的风气多年不衰。有的是“旧瓶装新酒”,利用旧的格调编唱新词。有的则是借鉴吸收传统民歌的语言、形象、手法,创作新歌,推陈出新。“红军不怕死来缠,死到地府也心甘;杀头犹如风吹帽,坐牢好比逛花园。”这首气壮山河的革命歌谣,它的三、四句,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其实就出自一首情歌。人们将表达对爱情生死不渝的诗句借用来抒写革命豪情,恰到好处。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民歌的巨大生命力。这些歌谣,一方面它们的内容是革命的,是一个轰轰烈烈的革命时期的产物,同时它们又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民间歌谣传统的发展,具有民歌的优美特质与艺术魅力。从这方面来看,湘鄂西革命歌谣对我们今天的文艺工作,也含有重要启示。
这本书里收录的歌谣,多为整齐的七言四句或七言五句,看来经过了一定的加工整理或选择。实际上湘鄂西革命歌谣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我在洪湖就搜集过用好几种小调编成的歌谣,除了抒情性的短歌之外,还有叙事性的长歌。既有革命高潮时期的战歌,也有革命低潮时的悲歌。因此我们在进一步发掘革命歌谣的宝藏时,不妨放开眼界,广泛采集,并且注意真实记录,保持原貌,使它的教育价值、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得到更好的保存和发挥。
1989年7月盛夏
【注释】
[1]彭佑明搜集整理:《湘鄂西苏区歌谣》,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