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缘

学缘

关于自己的学术成长经历,刘先生不止一次谦虚地谈道:“我没有什么天才,只能靠长时期孜孜不倦的努力来积累创造学术成果。一个人抓住一种有益的学问,只要几十年不间断地做下来,即使不是天才,也会有显著成就。”

刘先生认为,自己在学术上能取得一些成绩,除了执着与勤奋之外,还得益于学界众多专家学者的扶持与指导,因此,他常怀着感恩之心在文章中提及他们。他在《五湖四海结学缘》一文中详细记叙了他与钟敬文、季羡林、丁乃通、李福清等名家的学术情缘,深切表达了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刘先生将钟敬文先生为他题的字“吾侪肩负千秋业,不愧前人庇后人”作为座右铭,不断鞭策自己。在《风范长存忆季老》一文中,他特别回忆了季羡林先生的鼓励和教诲:“在这30多年向季老请教、同季老交往的过程中……他对学问的认真执着,对年轻一代中国学人的深切关怀,以及平易朴实的生活作风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里。他关于比较故事学的一系列真知灼见,更成为启迪我进行学术创造的牢固基石。”

刘先生不仅广结学缘、虚心求教,而且十分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接受新的学术思想和方法,具有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和学术视野。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与民间文艺家、美籍华裔学者丁乃通教授、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院士、美国民俗学会会长邓迪斯教授以及日本东京都立大学饭仓照平教授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学术联系,通过通信和撰文共同探讨民间文学领域诸多重大的学术问题,并邀请他们来校交流和讲学。

《一个蕴含史诗魅力的中国民间故事》

刘先生率先在国内用芬兰历史地理学派方法研究民间故事流传的路径和原型,用俄罗斯普罗普结构主义理论分析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及其规律,用弗洛伊德、荣格精神分析学派理论探究民间文学中的母题、原型的心理机制。正如《中国比较文学通讯》刊文指出的那样:“刘守华先生的研究,从视野、对象到成果,都早已冲破了国界,进入世界学术大网络之中。”

“‘术业有专攻’,我喜爱民间故事,在中国各族民间故事的百花园中,作为一名辛勤耕耘的园丁,常常乐而忘倦。所以,我的学术活动,一直以故事学为中心,不断扩展它的广度与深度,以期取得超越自我,超越前贤的原创性成果。”刘先生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年逾八旬的他仍表示,将继续为建构民间故事学理论体系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