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刘守华学术年表(1950—2021)
1950—1964
1935年5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沔阳县周家榨村;父刘承烈(1901—1955)为乡村教师。就读于当地私塾,接受启蒙教育。1947年沔阳县初级中学肄业,1950年9月考入湖北省沔阳师范学校(一度更名为洪湖师范学校),1951年冬下乡任工作队队员参加土地改革运动,1953年8月毕业,被选送至华中师范学院攻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1957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民间文学专业)。195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下乡采访写成《赵世才互助组灵活记工》,刊于《湖北农民报》1951年5月22日头版头条,受到关注;随后又写出《采写赵世才互助组的经过和体会》,刊于《湖北日报》社编印的内刊《新闻业务》上,署名刘毅。由此受聘为《湖北日报》通讯员。
1958年加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59年加入武汉市作家协会,1960年8月被推选参加第三次全国文代会。1960年4月,何奇雄、刘守华建立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民间文学备课组,自编《民间文学》专业教材,在校内出版使用。
1956年应聘为《长江文艺》杂志通讯员。1954年任《武汉防汛快报》编辑,立三等功。1958年下放湖北当阳草埠湖农场劳动锻炼。
1952—1960
1.《湖北老苏区人民歌唱红军》(洪湖革命歌谣二首,署名刘毅),《说说唱唱》1952年第8期。
2.《洪湖老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歌唱》(署名刘毅),《湖北日报》1952年7月29日。
3.《洪湖渔民的歌声》(“国庆征文”,署名刘毅),《湖北日报》1952年10月1日。
4.《渔民闹革命的故事》(此后文稿均署本名),《展望》1953年第23期。
5.《谈民间讽刺故事》,《长江文艺》1956年第6期,选入《儿童文学论文选》,长江文艺出版社1956年版。
6.《目前的儿歌创作》,《光明日报》1956年6月2日。
7.《〈洪湖革命诗歌选〉读后》,《出版通讯》1956年第6期。
8.《慎重地对待民间故事的整理编写工作——从人民教育出版社整理的(牛郎织女)和李岳南同志的评论谈起》,《民间文学》1956年第11期,选入《民间文学搜集整理问题》(第一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
9.《童话中的幻想与生活的真实》,《关于创作上的一些问题》,长江文艺出版社1956年版。
10.《幻想与现实——读义和团传说故事札记》,《民间文学》1959年第4期。
11.《民间谜语26则》,《民间文学》1959年第4期。
12.《工农作者才华横溢——读〈红旗歌谣〉》,《湖北日报》1959年12月12日。
13.《要尊重民族诗歌传统》,《长江文艺》1959年第4期,选入《诗歌问题讨论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56年版。
14.《让童话园地上鲜花绽开》,《长江文艺》1959年第6期。
15.《精巧的联想——民歌欣赏举隅之一》,《长江文艺》1959年第9期。
16.《情与景——民歌欣赏举隅之二》,《长江文艺》1959年第11、12期合刊。
17.《试论民间童话里的传统形象》(《中国民间童话概说》书稿),《华中师院学报》1960年第2期。
18.《略谈金近的童话创作》,《东海》1960年第5、6期合刊。
1961—1964
1.《现代童话创作中幻想与现实的结合问题》,《江汉学报》1961年第3期,选入《中国儿童文学论文选》,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年版。
2.《也谈民间文学的精华和糟粕》,《山花》1961年第10期。
3.《谈动物故事的艺术特点》,《民间文学》1962年第3期。
4.《从〈小伞兵和小刺猬〉谈科学童话的拟人化》,《儿童文学研究》1962年第7期。
5.《人·鬼·神——如何对待文艺作品中的鬼神》,《湖北日报》1963年10月20日。
6.《民间童话与神话、传说》,《中国民间童话概说》书稿中的一章,后选入《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选》(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7.《〈王贵与李香香〉和“信天游”》,《民间文学》1964年第2期。
1970—1979
1970年从华中师院中文系借调至湖北省教育厅下属的教学教材研究室,集体编写中小学语文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担任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组长,直至1980年全国使用统编教材,回到华师归队复业。先参加《中国当代文学》教材中《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含民间文学)专章的编撰,以及当代文学的教学工作,后专任民间文学选修课的教学。
结合中学语文教材编写工作,主持编写《语文基础知识》一书,以湖北省中小学教学教材研究室的名义,在湖北人民出版社单独出版,曾于1972年、1973年和1974年印行四版,在全国发行达150万册,并入选全国“中学生喜爱的十本书”,和王蒙的《青春万岁》、姚雪垠的《李自成》等相并列,在书市畅销。
在“拨乱反正”的时代大潮激励下,刘守华的民间文艺学研究重现生机。
1978
1.《“红色的歌不能丢”——湖北民歌漫谈》,《群众演唱》1978年第5期。
2.《包藏祸心的“彻底革命论”——批判姚文元关于故事创作的谬论》,《革命故事会》1978年第4期。
1979
1.《〈民歌四首〉的构思特点》,《语文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6期。
2.《谈故事的构思》,《阅读与写作丛刊》(第一集),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79年编印。
3.《一组民间童话的比较研究》,《民间文学》1979年第9期,《新华文摘》1979年第11期转载。
4.《故事·小说·评书》,《故事会》1979年第5期。
5.《谈革命故事的写作》,湖北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1980—1989
1980年从湖北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返回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首先参加以王庆生为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教材的编写,同时在本科生和函授生中开设“民间文学概论”选修课。1985年邀请美籍华人学者丁乃通教授专程前来讲学一月,随后又邀请日本东京都立大学饭仓照平、俄罗斯李福清,港澳学者谭达先及国内萧兵、乌丙安、贾芝等前来讲学。1987年刘守华受聘任为教授,获民间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由此持续招收硕士、博士生进行培养,陈建宪、黄永林、孙正国等不断充实导师队伍,30多年来培育出硕士、博士100余人。
于1984—1988年被推选为华中师大中文系主任,兼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副主席长达20年(1981—2001),又兼任中国故事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总编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通俗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道教学术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顾问等职。
1980
1.《一项有意义的业余文化活动——搜集整理民间文学》,《湖北青年》1980年第5期。
2.《民间童话之谜——一组民间童话的比较研究之二》,《外国文学研究》1980年第2期,入选《比较文学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入选《中外比较文学研究第二册》,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版。
3.《端午节的来历》,《艺丛》1980年创刊号。
4.《整理革命歌谣和传说故事要注意历史真实性》,《民间文学》1980年第3期。
5.《童话与“童心”》,《儿童文学研究》1980年第5期。
6.《论湖北的两部民间叙事诗》,《华中师院学报》1980年第4期。
7.《略谈〈牛郎织女〉》,《语文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5期。
8.《略谈故事创作》,长江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1981
1.《略谈中日民间故事的交流——读〈日本民间故事〉》,《民间文学》1981年第2期,入选[日本]《中国民话之会会报》1982年第26期。
2.《“木鸟”——一个影响深远的民间科学幻想故事》,《民间文学》1981年第5期。
3.《试析“改旧”》,《民间文学》1981年第6期。
4.《〈大唐西域记〉的民间文学价值》,《民间文艺集刊》1981年第2集。
5.《〈一千零一夜〉与中国民间故事》,《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第4期,入选张隆溪、温儒敏编选《比较文学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6.《民歌体与新诗格律》,《黄冈师专学报》1981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7.《民间故事札记》,《山茶》1981年第1期。
8.《樵哥》(故事,与人合作整理),《布谷鸟》1981年第3期。
9.《别具一格的〈樵哥〉》,《布谷鸟》1981年第5期。
10.《忠实记录 慎重整理——〈樵哥〉的记录整理经过》,《民间文艺研究》1981年第3期。
11.《药叫化子》(故事),《湖北民间故事传说集》宜昌地区专集,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1980年编印。
12.《张难先的故事》,《沔阳文艺》1981年第1期。
1982
1.《论阮章竞的〈漳河水〉》,《华中师范学报》1982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2.《向民间诗歌学习——谈阮章竞的叙事诗》,《叙事诗丛刊》1982年第3期。
3.《中国的〈斗鼠记〉与日本的〈弃老山〉》,《民间文学》1982年第4期。
4.《笑话艺术一得》,《故事会》1982年第5期。
5.《〈一千零一夜〉与中国民间故事札记(一)》,《湘潭大学学报增刊》1982年,《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6.《〈一千零一夜〉与中国民间故事札记(二)》,《活页文史丛刊》1982年第八辑。
7.《谈精华与糟粕的分辨及处理》,《楚风》1982年第3期。
8.《天沔故事中的徐苟三与〈一千零一夜〉中的白侯图》,《沔阳文艺》1982年第1期。
9.《“木人”——民间科学幻想故事一例》,《榕树文学丛刊》1982年民间文学专辑。
10.《〈沔阳民间故事传说集〉序》,《沔阳民间故事传说集》,沔阳县文化馆1982年编印。
1983
1.《湖北民间谜语琐谈》,《屈风》1983年第1期。
2.《富有奇趣的民间传说》,《语文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1期。
3.《道教与中国民间故事传说》,《思想战争》1983年第2期。
4.《印度〈五卷书〉和中国民间故事》,《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外国文学研究》1983年第2期。
5.《谈民间文学中的“大团圆”》,《华中师院学报》1983年第4期,《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84年第2期。
6.《民间童话的特征和魅力》,《民间文学》1983年第6期。
7.《重视谜语的学术价值》,《民间文学》1983年第11期。
1984
1.《佛本生故事与傣族阿銮故事》,《民间文学论坛》1984年第1期,入选《贝叶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2.《唱工匠》(“莲花落”唱词选,与人合作整理),《民间文学》1984年第5期。
3.《谎张三——中国南方机智人物的杰出典型》,《民间文学》1984年第4期。
4.《一则古代传说的民俗依据》,《楚风》1984年第2期。
5.《关于孟姜女故事的演变——对〈为孟姜女冤案平反〉一文的补充》,《孟姜女故事论文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6.《漫谈情歌的艺术性》,《作家摇篮》1984年第3期。
7.《谈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新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卡里来和笛木乃〉与新疆各族民间故事》,《新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发掘民间文学宝藏的一个新开端》,《采风》1984年第18期。
10.《从“弃老”到“敬老”——评一组关于老人的习俗传说,兼论传说和故事的转化》,《楚风》1984年第4期。
11.《鄂西古神话的新发现——神农架神话历史叙事长歌〈黑暗传〉初评》,中国首届少数民族神话学术研讨会论文,《江汉论坛》1984年第12期。
1985
1.《中国民间童话概说》,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1995年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2.《绿袍小将》,刘守华选编湖北民间童话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3.《民间文学概论十讲》,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获湖北省1985年度优秀图书三等奖。
4.《一本有鲜明特色的神话学论著——读冯天瑜的〈上古神话纵横谈〉》,《湖北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5.《〈李时珍的传说〉前言》(与饶学刚等合写),《黄冈师专学报》1985年第2期。
6.《多侧面扩展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论坛》1985年第3期专论。
7.《一个印度故事在我国一些民族中发生的变异》,《思想战线》1985年第3期。
8.《民间文艺与新文艺的建设》,《华中师院学报》1985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9.《情歌漫议》,《十堰文艺》1985年第1期。
10.《湖北机智人物故事的特点及其重要价值》,《笑的艺术——中国机智人物故事论文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11.《一篇优美动人的童话故事》,《民间文学之友》1985年第2期。
12.《“善书”——中国农村故事文学的一个重要品种》,《民间文艺集刊》1983年第4集。
1986—1987
1.《孔雀公主故事的流传和演变》,《民间文艺集刊》1986年第8集。
2.《蛇郎故事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论坛》1987年第3期,北京大学主办东方文学比较研究学术研究会论文,入选《东方比较文学论文集》,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3.《道教和神仙》,《文史知识》1987年第5期,入选《道教与传统文化》,中华书局1992年版。
4.《今人之“原始思想”不能产生新神话》,1985年全国神话理论研讨会论文,入选《神话新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5.《〈黑暗传〉的发现及其价值》,《春秋》1986年第3期。
6.《神农架〈黑暗传〉的文化价值》,《湖北日报》1987年5月23日。
7.《民间文艺与农村文化发展》,《湖北省农村文化发展战略研讨》(1986)。
8.《刘德培与金德顺》,《民间文学》1986年第3期。
9.《〈钱六组与贱三爷〉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0.《〈曹操三请诸葛亮〉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1.《中国乡村变革与民间文艺》,四川《民间文学论丛》1987年第三辑。
12.《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湖北通俗文学论文集》,湖北省通俗文学学会1986年编印。
13.《故事学的春天》,《民间文学论坛》1986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1988—1989
1.《汉族杰出的民间故事家——评刘德培的口头语言艺术》,《湖北日报》1988年1月23日。
2.《中国的故事讲述家刘德培》,[日本]《民间故事集刊》1988年第2期。
3.《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化》,《民间文艺集刊》1988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4.《民间故事的叙事艺术》,《民间文学论坛》1988年第3期。
5.《多棱宝石——关于中国民间文学命运的思考》,《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88年第5期。
6.《中国故事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闭幕词》,辽宁《民间文艺动态》1988年第1期。
7.《洪湖革命歌谣的特点与价值》,《殷红的诗篇》,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8.《陈世美崭新艺术形象溯源》,《湖北日报》1988年第1期。
9.《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教材中的一章),《鄂西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10.《民间文学毕业论文指导与人才培养》,《高教与人才》1989年第1期。
11.《AT461型故事追踪研究》,《民间文学论坛》1989年第2期,韩国《比较民俗学》第5辑(1980年10月)。
12.《民间文艺与外来文化思潮》,《艺术与时代》1989年第3期。
13.《东西方民间叙事之比较——读〈意大利民间童话〉》,《外国文学研究》1989年第2期。
14.《加强理论研究 推进民间文学事业发展》,湖北《民间文艺简讯》1989年第1期。
15.《〈咸宁新故事获奖作品选〉序言》,咸宁市文化馆1989年编印。
16.《〈湘鄂西苏区歌谣〉序》,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17.《中国民间叙事的道教色彩》,《民间文学》1989年第9期,又载《人民日报海外版》1990年3月6日。
18.《〈陈细怪的故事〉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身居海外恋祖国 留取丹心照汗青——沉痛悼念美籍华裔民间文艺学家丁乃通逝世》,《民间文艺季刊》1989年第4期。
20.《奇书一卷〈新笑府〉》,《湖北日报》1989年12月30日。
21.《文化背景与故事传承——对32位民间故事讲述家的综合考察》,《民族文学研究》1988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22.《〈中国当代文学〉1—3卷少数民族文学专章》,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23.《口头文学与民间文化》,论文选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版。
24.《故事研究资料选》(刘守华、陈建宪选编),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1989年出版。
25.《中国民间故事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初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二版,2017年三版。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花奖一等奖,又被列入中华学术外译规划正译成英文、日文将在美国、日本出版。
26.《张三丰寻踪》(刘守华、李征康选编),三秦出版社1994年版。
27.《宝刀和魔笛》,《中国各族民间故事精选》(刘守华、陈丽梅选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990—2000
1991年1月,获湖北省文联首届文艺明星奖。1990年5月16日至30日,参加中国民间文学代表团访问泰国。1992年11月20日至29日,刘守华应日本民俗学会野村纯一之邀,前往日本远野市参与昔话现代传承之考察,并赴东京都立大学讲学。1993年3月25日至29日,率中日民间文学学术代表团前往鄂西五峰和丹江口市伍家沟故事村进行考察访问。1992年7月,由贾芝率领参加于奥地利因斯布鲁克举行的国际民间叙事文学研究会年会,1996年4月,于北京参加国际民间叙事文学北京研讨会。1995年5月,赴京参加亚细亚民间叙事文学学会研讨会。1997年10月,应邀赴台湾屏东参加鲁凯族民间故事研讨会,2009年再次赴台参加海峡两岸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研讨会。兼任湖北省道教学术研究会副主席及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顾问,多次参与于武汉举行的学术研讨会。刘守华、陈建宪于1997年12月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奖项目为《适应现代文化发展,改进民间文学教学》。
1990
1.《〈中国文化象征辞典〉序》,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2.《纵横交错的文化交流网络中的〈召树屯〉》,《民族文学研究》1990年第1期。
3.《评李福清博士的〈中国神话故事论集〉》,《民间文学论坛》1990年第5期。
4.《采风掘宝的可贵学术成果——读〈耿村民间文学论稿〉》,河北《民间文艺家报》1990年第8期。
5.《故事的世界 世界的故事》(专访),湖北《社会科学动态》1990年第4期。
6.《与道教相关的行业祖师传说》,《民间文艺刊》1990年第4期。
7.《〈故事海〉序》,香港大学出版印务公司1990年版。
8.《喜读〈荆楚文化“金三角”发展模式〉》,《群众文化学报》1990年第4期。
9.《中国民间叙事的道教色彩》,《人民日报海外版》1990年3月6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1991
1.《试论敦煌变文舜子至孝故事的形态演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第二届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1年编印,《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2.《出土珍珠——从〈刘德培故事集〉的出版谈起》,《三峡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入选钟敬文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学的新时代》,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3.《论土地爷和灶王的民间传说》,《湖北师范学报》1991年第2期。
4.《论〈太阳经〉、〈太阴经〉的发现及其价值》,《湖北日报》1991年8月17日。
5.《高瞻远瞩的指导方针》,《湖北日报》1991年8月31日。
6.《民间文艺的新生》,《大别山采风》1991年第1、2期合刊。
7.《答李福清——关于〈中国神话故事论集〉的讨论》,《民间文学论坛》1991年第4期。
8.《耿村故事与道教文化》,《民间文学论坛》1991年第6期,又载入《中国耿村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9.《楚文化中的民间故事——〈早发的神箭〉文化形态剖析》,《楚文艺论集》,湖北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10.《中国道教与神话》,《民间文学论坛》1991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1992
1.《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繁体字版,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8年简体字修订版。2018年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2.《文化学通论》,刘守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湖南江永“女书”中的民间叙事文学》,《民间文学论坛》1992年第3期,[日本]《亚洲民俗研究》(英文版)1994年第2期。
4.《道教斋醮中的民歌》,《艺术与时代》1992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5.《心有灵犀一点通——对AT461型故事比较研究的评述》,《中国比较文学》1992年第1期。
6.《黄帝传说纵向剖析》,《轩辕故里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民间文学》1992年编印。
7.《独辟蹊径的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4期,《〈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中国民间文艺的现代走向》,《不灭的明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993
1.《论张三丰传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中国道教》1992年增刊。
2.《毛泽东和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论坛》1992年第4期,入选《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3.《白族民间叙事诗〈黄氏女〉的比较研究》(与刘晓春合作),《民族文学研究》1992年第3期。
4.《古傩遗风——对一种奇特民俗“急脚子”的解析》,《艺术与时代》1993年第1期,《楚俗研究》,湖北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5.《中华民族的文化英雄——炎帝神农》,《炎黄文化与现代文明》,武汉出版社1993年版。
6.《在日本探访民间故事》,《民间文学》1993年第5期。
7.《日本教授鄂西采风》,《楚天周末》1993年8月28日。
8.《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现状》,日本《中国民话之会通信》1993年第27期。
9.《对联与汉字文化圈》,《湖北日报》1992年11月14日。
10.《评饶学刚的地方民间文艺研究》,《江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11.《中国民间故事精选》(刘守华、黄永林选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年。
12.《民间文学导论》(刘守华、巫瑞书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1995年获教育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1994
1.《人类学派的民间故事研究》,《高师函授学刊》1994年12月。
2.《中国民间故事史的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3.《比较故事学与比较文学》,《外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3期,刘介民著《从民间文学到比较文学》,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心理分析学说与民间故事研究》,《黄淮学刊》1994年第3期。
5.《中国道教传说的文化价值》,《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1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6.《〈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女性情爱世界〉序》,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论张天师传说》,《中国民间文化》1994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8.《略谈中国道教故事传说》,《高师函授学刊》1994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9.《民间故事与人类良知》,《湖北日报》1994年10月16日。
10.《比较故事学引言》,《民间文学论坛》1994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11.《张三丰寻踪》,刘守华、李征康选辑,三秦出版社1994年版。
12.《宝刀和魔笛》,《中国各族民间故事精选》(刘守华、陈丽梅选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995
1.《可贵探索,系统清理——读〈民间文学与元杂剧〉》,香港《文汇报》1995年7月23日。
2.《八仙形象的演变》,《上海道教》1995年第2期。
3.《中国民间文艺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景》,《黄冈师专学报》1995年第2期。
4.《论比较故事学》,《黄淮学刊》1995年第2期。
5.《走向世界的故事之花盛开不败——〈伍家沟民间故事集〉续集序》,《郧阳日报》1995年1月15日。
6.《张天师传说的历史文化价值》,《中国道教》1995年第1期。
7.《中国比较故事学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民间文化》1995年第1期。
8.《闽台蛇郎故事的民俗文化根基》,《民间文学论坛》1995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9.《碧霞元君形象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文史知识》1995年第11期。
10.《嫘祖传说考辨》,《中华民族之母嫘祖》,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年版。
11.《谈比较故事学的方法》,《民族文学研究》1995年第3期,入选《文学的测量——比较视野中的文学母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12.《比较故事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1998年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又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花奖一等奖。
1996
1.《愿大众笑口常开》,《汉水》1996年第1期。
2.《适应现代文化发展 改进民间文学教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3.《说不尽的王老虎——读〈王老虎传奇〉》,《通俗文学评论》1996年第1期。
4.《学点文化学》,《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3期。
5.《〈搜神记〉中的魏晋民间故事》(《中国民间故事史》选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6.《试论贱三爷故事的历史文化价值》,《江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7.《蚕神信仰和嫘祖传说》,《寻根》1996年第1期。
8.《〈黑暗传〉:风风雨雨十二年》,《湖北日报》1997年3月17日。
9.《1949—1966:中国民间文艺学》,《通俗文学评论》1996年第3、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10.《道教信仰与中国民间口头叙事文学》,《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第2期,台湾《道教学探索》第10辑(1997年),《日中昔话传承之现状》,东京勉诚社1996年版。
11.《民间文艺树常青》,《荆沙日报》1996年7月29日。
12.《道教信仰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黄淮学刊》1996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13.《关于〈黑暗传〉的“神话史诗”说》,《中国艺术报》1996年5月24日。
14.《访问日本远野民俗之乡》,《文艺报》1996年1月19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15.《日中昔话传承之现状》,刘守华、野村纯一合编,东京勉诚社1996年日文版。
1997
1.《一个影响深远的唐代民间故事——〈望夫冈〉与“云中落绣鞋”型故事》(《中国民间故事史》选载),《文史知识》1997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2.刘介民著《〈从民间文学到比较文学〉序》,《中国比较文学》1997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3.《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中的科学幻想——鲁班造木鸟故事的古今演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4.《“羽衣仙女”故事的中国原型及其世界影响》(《中国民间故事史》选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5.《三国旅游文化与民间传说——读〈蒲圻民间传说〉有感》,《蒲圻三国赤壁文化论文集》,1997年编印。
6.《一篇宋人记录的四川故事〈费孝先〉》(《中国民间故事史》选载),《巴蜀风》1997年第2期。
7.《民间故事村:你将走向何方》(刘守华访谈录),《湖北日报》1997年6月1日。
8.《“白猫黑猫”小考》,《湖北日报》1997年第5期。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间文艺学的新发展》,[马来西亚]《中国文学新走向》,华社资料研究中心1997年版。
1998
1.《〈中国民间故事史〉泛说》,《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第2期。
2.《唐玄奘采录的古代西域民间故事》(《中国民间故事史》选载),《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4期。
3.《中国的自然灾害与“城陷为湖”传说的演变》,《通俗文学评论》1998年第4期。
4.《“龙母”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荆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悦城龙母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一部出色的古代故事集——评明代黄冈王同轨的〈耳谈〉》(《中国民间故事史》选载),《黄冈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
6.《宋代“蛇妻”故事与〈白蛇传〉的构成》(《中国民间故事史》选载),《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5期。
7.《藏传佛教与〈尸语故事〉》(《中国民间故事史》选载),《西藏民俗》1998年第3期。
8.《著名仙话“仙乡奇遇”的构成与演进》(《中国民间故事史》选载),《宗教学研究》1998年第4期。
9.《新故事与新民间故事》,《高等函授学报》1998年第3期。
10.《“许真君斩蛟”传说的由来及其价值》,《中国道教》1998年第2期。
11.《民族民间文化建设的壮举——〈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编纂》,《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
12.《〈孙家香故事集〉序》,《湖北日报》1998年6月12日,《孙家香故事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3.肖国春著《〈沔阳民间艺术〉序》,《仙桃文艺》1998年6月29日。
14.费杰成著《〈鄂南民俗撷论〉序》,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1998年版。
15.《中国鄂西北的民间故事村伍家沟》,台北《民俗曲艺》1998年第1期。
16.《“败家子”的教训》,《炎黄》1998年秋季。
17.《从〈经律异相〉看佛经故事对中国民间故事的渗透》,《佛学研究》1998年第7期。
18.《春节的文化精神》,《文化报》1998年1月22日。
19.田发刚著《〈鄂西土家族传统文化概观〉序》,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999
1.《土家族杰出的女故事家孙家香》,《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第1期。
2.《中国螺女故事的形态演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3.《宋代的民间故事集成〈夷坚志〉》(《中国民间故事史》选载),《高等函授学报》1999年第2期。
4.《中印龙女报恩故事之比较》,《中国比较文学》1999年第3期。
5.《湖北民间文艺概述》,《湖北文艺50年》,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6.《难忘几番见“鬼子”》,《湖北日报》1999年10月5日。
7.《〈中国民俗元典注译丛书〉序》,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8.《〈长江三峡民间故事家刘德方传讲故事选集——野山笑林〉序》,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9.《中国民间故事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初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2017年两次再版。
2000
1.《因祸得福的旅伴——一个多民族传承的故事类型“两老友”》,《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第2期。
2.《世纪之交的中国民间故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3.《千年故事百年追踪——一个难得的比较文学研究实例》,《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2期。
4.《兄弟纠葛的悲喜剧——一个传承久远的民间故事类型》,《江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5.《“找好运”——一个贯通东西方的民间故事》,《东方》2000年第10期。
6.《谈〈卜起传〉的故事原型及意义》,《商丘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7.《〈咫闻录〉的民间文学价值》(《中国民间故事史》选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8.《武当山下民歌村》,《民俗研究》2000年第3期。
9.《〈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精选〉总序》,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魏国贞的故事〉序》,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11.《民间故事家孙家香》,《今日湖北》2000年第10期。
12.《千年不朽的“灰姑娘”》,《湖北日报》2000年10月21日。
2001—2009
2007年办理退休,仍以返聘方式继续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华中师大文学院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社科院民间文学研究室及华中师大出版社四方合作出版《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刘守华任主编,冯骥才任名誉主编,陈建宪任副主编。每期约50万字,用以全面展现中国民间文艺学前进的足迹,实际编务均由华中师大民间文学专业的师生承担。从2001至2010年共出版10期,每期既有各分支学科的成果概述与检讨,还有论文代表作的选载,以及有关信息的汇聚,年度论文索引即达千篇,成为新中国民间文艺学苑中一项十分繁难而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工程。
在完成《中国民间故事史》之后,着力于“民间故事类型研究”、“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及“佛经故事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的撰述,力求从不同侧面推进中国故事发展史及民间叙事学理的深入探求。
2001
1.《一个多民族传承的故事类型之比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2.《两姐妹与蛇丈夫——“蛇郎”故事的中华文化特色》,《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3.《“离经叛道”的奇女子——“仙女救夫”型故事的内涵及其渊源》,《思想战线》2001年第1期。
4.《兄弟分家与狗耕田——一个中国民间流行故事类型的文化解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5.《人与动物同舟共济——“感恩的动物忘恩的人”解析》,《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6.《从〈白水素女〉到〈田螺姑娘〉》,《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3期。
7.《“嘴会转”与“铁算盘”——中国民间故事类型“长工和地主”解读》,《荆州师院学报》2001年第6期。
8.《一颗闪亮的民族寓言新星——读土家族〈萧国松寓言〉》,《民族文学研究》2001年第1期。
9.《走向成熟 走向世界——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百年历程》,[加拿大]《文化中国》2001年第23期。
10.《〈黑暗传〉与明代通俗小说》,《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
11.《青林寺谜语的独特光彩》,《三峡文学》2001年第5期,《青林寺谜语选》,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年。
12.《东方口头语言艺术的奇葩——〈西藏民间故事〉序》,《中国藏学》2001年第3期。
13.《千古奇文,重放异彩——读马昌仪著〈古本山海经图说〉》,《民俗研究》2001年第4期。
2002
1.《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陈建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刘守华主编,刘守华、林继富、江帆、顾希佳合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中国民间故事的艺术世界》,《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4.《中国民间故事结构形态论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5.《社会转型时期的民间文艺及其开发与保护》,《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6.《面向新世纪的湖北民间文学》,《荆楚文化与21世纪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民间文学研究方法泛说》,《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8.《凤凰·九头鸟·湖北佬》,《今日湖北》2002年第5期。
9.《神奇母题的历史根源》,《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10.《民间文艺和语文素养》,《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
11.《困境中挣扎的民间文学学科》,《文艺报》2002年1月19日。
12.《〈黑暗传〉整理本序》,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13.《〈黑暗传〉发现始末》,《中华读书报》2002年4月3日。
2003
1.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2001—2010年卷)》共10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主编寄语》,《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2001年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2001年民间故事研究概述》,《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2001年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百年再议“老獭稚”》,《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5.《〈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的方法论探索》,《思想战线》2003年第5期。
6.《我和民间文艺50年不解之缘》,《广西师范学院》2003年第3期。
7.《湖北故事村里传承的梁祝传说》,《郧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6期。
8.《〈黑暗传〉中的盘古神话及其传承特点》,《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9.《〈论中国民间文学〉序言》(谭达先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走近“寄死窑”》,《民俗研究》2003年第2期。
11.《〈武当民间歌谣〉序》,湖北科技出版社2003年版。
12.《明珠耀山乡——追忆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培逝世三周年》,《宜昌日报》2003年12月16日。
13.《谈民间文化村的开发与保护》,《湖北文艺界》2003年第3期。
14.《读〈涢山祭祀歌〉》,《涢山祭祀歌》(刘大业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
15.《比较故事学论考》(《比较故事学》修订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004
1.《中国民间文艺学百年足迹》,《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一位美籍华人学者的中国民间文学情结——追忆丁乃通教授》,《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3期。
3.《百岁老人千秋业——钟敬文与中国故事学建设》,《民俗学刊》第6期,《民间文化大风歌——钟敬文百岁华诞纪念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关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学的一些思考》,《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5.《中国故事学近况》,[日本]《中国民话之会通讯》第71号。
6.《〈生经〉故事的持久魅力》,《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7.《〈牛郎织女〉的特质与魅力》,《七夕文化论集》,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8.《道教与谚语》,《中国道教》2004年第3期。
9.《道教与民间文学》,《道教文化十二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0.《给民间艺人一席之地》,《湖北日报》2004年6月24日。
11.《在汉川听“善书”》,《湖北日报》2004年9月30日。
12.《青林寺谜语的重要价值》,《长青》2004年第1期。
13.《2002年中国民间故事传说研究概述》,《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2002年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在长阳听民间故事》,《湖北日报》2004年12月30日。
15.《面向新世纪,开创新局面——2001年12月在湖北省民协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荆楚民风》2002年创刊号。入选《中国、韩国、日本民间故事集》(小泽俊夫、金和经、刘守华合编),日本奥林匹克中心2004年东京印制。
2005
1.《台湾民俗学家细说“九头鸟”》,《湖北日报》2005年2月10日。
2.《廪君即向王说质疑》,《三峡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3.《跨国选编中韩日故事合集的启示》,《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
4.《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研究的新进展》,《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5.《佛经故事传译与中国民间故事的演变》,《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
6.《钩沉索引 引人入胜:评陈钰〈初唐传奇文钩沉〉》,《解放日报》2005年12月9日。
7.《春风化雨——刘守华教授访谈录》,《我们播种未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5年10月编印。
8.《〈浙江民间故事史〉序》,《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1期。
9.《百年足迹耐追寻》,《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5期。
10.《〈苗族牛崇拜文化论〉序》,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11.《〈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书系〉总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奇趣洋溢的“十梦十解”——刘德方传唱民歌札记》,《新三峡》2005年第4期。
13.《中国古代的“神舟”传说》,《湖北日报》2005年11月3日。
2006
1.《汉译佛经故事的妙趣——〈杂宝藏经〉札记》,《世界文学评论》第2辑。
2.《一个佛经故事的传译与蜕化——也说〈善财与悦意〉和〈诺桑王子〉》,《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
3.《故事村与民间故事保护》,《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5期。
4.《论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5.《民间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又载《荆楚文化与湖北发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007
1.《民间文学:魅力与价值》(中国文联晚霞文库),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2.《春节的文化精神》,《文明》2007年第2期,《光明日报》2007年2月6日摘要。
3.《艰难的探索——论阮章竞的叙事诗》,《长江学术》2007年第2期。
4.《〈贤愚经〉与中国民间故事》,《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
5.《〈六度集经〉与中国民间故事》,《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6.《〈杂宝藏经〉与中国民间故事》,《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夏季号。
7.《跨国编选中韩日故事合集的启示》,《中日韩民间故事比较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版。
8.《〈中国南方各民族民间剪纸〉序言》,何红一著《中国南方各民族民间剪纸》,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9.《〈中国民间文化与新时期小说〉序》,黄永林著《中国民间文化与新时期小说》,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烽火童年》,《汉水文苑》2007年创刊号。
11.《从宝卷到善书——湖北汉川善书的特质与魅力》,《文化遗产》2007年创刊号。
12.《再议廪君与向王》,《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3.《〈八仙文化与八仙文学的现代阐释〉序》,吴光正主编《八仙文化与八仙文学的现代阐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4.《〈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主编寄语》,《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2004年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008
1.《多棱宝石的光彩——〈民间文学的魅力与价值〉自序》,《长江文艺》2008年第1期。
2.《〈张天师传说汇考〉序》,《上海道教》2008年第1期。
3.《季羡林和比较故事学研究》,《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
4.《评刘锡诚著〈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民俗研究》2008年第1期。
5.《用学科和国情的视角看民间文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7月31日。
6.《长阳南曲魅力长存》,《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7.《脍炙人口的房县民间唱本》,《文艺新观察》2008年第3期。
8.《家族文化与社会和谐》,《长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9.《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特质》,《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10.《为学之道费思量》,《湖北老教授》2008年第3、4期合刊。
2009
1.《民间故事的艺术世界——刘守华自选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张天师传说汇考——刘守华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陈建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初版,印至四版。
4.《新中国民间文艺事业60年回顾》,《民间文化论坛》2009年第6期。
5.《民间文学宝藏的开掘与继承——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价值与影响》,《中国艺术报》2009年11月3日。
6.《新编民间文学教材的构想与特色》,《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年第2期。
7.《推进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的两项工程》,《文化遗产》2009年第4期。
8.《非遗保护热潮中的困惑与思考》,《文化学刊》2009年第2期。
9.《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寻根》2009年第6期。
10.《张天师传说与佛本生故事》,《民族艺术》2009年第4期。
11.《泰勒的〈原始文化〉和文化人类学进化论学派》,《苗侗文坛》第50辑。
12.《照君论坛:主持人语》,《三峡论坛》2009年第11、12期合刊。
13.《〈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主编寄语》,《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2006年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010—2019
2002年春,刘守华签名于冯骥才发起的《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呼吁书》,并赴京参加“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研讨会”。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全国人大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由此在全国强劲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宏大文化工程,民间文艺作为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2006年,刘守华在全国高校,率先组建华中师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当即受到当地与国家关注。此后,受聘为湖北省及武汉市政府非遗专家委员会的主要主员之一,积极参与有关非遗的调研和保护名录评审工作,因成绩卓著,华中师大民间文学教研室于2007年被中央文化部表彰为全国非遗保护工作的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唯一)。华中师大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一书,就是这一时期学术活动与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现。
2010
1.《风范长存忆季老》,《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3月26日。
2.《〈民间故事的艺术世界〉(自选集)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特色与价值》,《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新华文摘》2010年转载,入选《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版。
4.《“寄死窑”:弃老习俗与传说交融生辉》,《文化月刊》2010年第12期。
5.《佛经故事与哈萨克民族故事》,《西北民族研究》2010年第1期。
6.《佛典譬喻经与中国民间故事》,《文化遗产》2010年第3期。
7.《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湖北旅游振兴》,《三峡论坛》2010年第1期。
8.《泰山神仙故事的文化特色》,《文化学刊》2010年第1期。
2011
1.《提高文化自觉,珍爱非物质文化遗产》,《沔州风》2011年第2期。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3.《我与〈黑暗传〉》,《长江大学学报》2011年第7期。
4.《杨涟传说的魅力与价值》,《文化遗产》2011年第3期。
5.《可贵的民间文艺学草根论著——〈顺口溜初探〉序》,《民间文艺论坛》2011年第5期。
6.《读严永西主编的〈神农架民间故事集〉》,《神农架民间故事集》,华艺出版社2011年版。
7.《学苑耕耘苦与乐》,《华中师大报》2011年12月10日。
8.《我的“武当情结”与道教文化研究》,《炎黄》2011年第9辑。
9.《访日散记》,《汉水文苑》2011年第3期。
2012
1.《一个蕴含史诗魅力的中国民间故事》,《光明日报》2012年2月27日。
2.《谭达先与中国民间文艺学建设》,《民间文化论坛》2013年第3期。
3.《再论〈黑暗传〉》,《民俗研究》2012年第4期。
4.《道教信仰与民间叙事的交融——〈道教的传说〉前言》,《文化遗产》2012年第4期。
5.《古朴神奇的房陵锣鼓歌——〈房陵锣鼓歌〉序》,《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4期。
6.《〈遗恨千秋〉(李自成殉难通山)序》,长江出版社2012年版。
7.《难忘昙华林岁月》,《回望昙华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8.《〈论坛〉育人千秋业》,《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5期。
9.《五湖四海结学缘》,《华中学术》2012年第6辑。
2013
1.《非遗保护热潮中的民间文学》,《民间文化论坛》2013年第3期。
2.《廪君与盐水女神神话新解》,《三峡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3.《炎帝神农传说在湖北的口头传承》,《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4期。
4.《〈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长编〉的特色与价值》,《中华读书报》2013年1月30日。
5.《黄鹤楼传说的“神仙情结”》,《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6.《伯牙、子期传说的文化解读》,《江汉学术》2013年第1期。
7.《再论张三丰传说》,《华中人文论丛》2013年第3期。
8.《〈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主编寄语》,《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2009年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9.《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当代文学史教材编写》,《新文学评论》2013年第4期。
10.《〈从资源到资本——民间文学与国产动漫的整合创新研究〉序》,《从资源到资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1.《〈18~20世纪中国异类婚恋故事研究〉序》,《18~20世纪中国异类婚恋故事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
12.《〈洞庭湖水神信仰研究〉序》,《洞庭湖水神信仰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014
1.《中印故事比较的奇趣——〈鹦鹉故事在东西方的流传〉序》,《中国比较文学》2014年第1期。
2.《山野奇花的旷世魅力——撒叶儿嗬简论》,《民俗研究》2014年第1期。
3.《从〈漳河水〉到〈金色的海螺〉——献给诗人阮竞百岁诞辰》,《新文学评论》2014年第3期。
4.《屈原传说与端午习俗》,《长江大学学报》2014年第7期。
5.《千古风流赞知音》,《武汉群文》2012年第3期。
6.《张三丰和沈万三的传说》,《上海道教》2014年第4期。
7.《〈从资源到资本——民间文学与国产动漫的整合创新研究〉序言》,华中师大出版社2013年版。
8.《丁乃通:醉心于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的美籍华人学者》,《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又载于《亚民俗:中美民俗学者交流的故事》,中山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2015
1.《去粗取精话非遗——从徐文长故事说起》,《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2.《追忆60年前采录洪湖革命歌谣》,《汉水文苑》2015年第2期。
3.《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的十年回顾》,《文化遗产》2015年第3期。
4.《百岁贾芝的呼唤》,《西北民族研究》2015年第3期,入选《真情呼唤,共铸辉煌——庆贺贾芝百岁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版。
5.《抗日战争与民间叙事——从日本学者的相关评述说起》,《民间文化论坛》2015年第5期。
6.《抗日战争浩气长存——〈128师鄂中抗日史迹实录〉序》,《仙桃日报》2015年9月9日。
7.《延续每一个故事自己的生命——关于改写民间故事的讨论》,《中国艺术报》2015年。
8.《中外鬼节的奇俗异趣》,《华中师大报》2015年10月30日。
9.《〈李时珍传说〉序》,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版。
10.《张三丰和沈万三——张三丰传说论》,《武当道教》2015年。
11.《非遗保护热潮中的民间文学》,载于《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国社科出版社2015年版。
12.《伯牙、子期传说研究的新收获》,《知音文化论文集》2015年。
13.《〈黑暗传〉追踪》(刘守华编著),台北秀威资讯公司,2015年繁体字版。
2016
1.《关于改写民间故事的讨论——刘守华和黄俏燕的三次通信》,《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武汉社科讲坛集萃》,武汉出版社2015年版。
3.《映日荷花别样红——读〈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中国艺术报》2016年10月12日。
4.《日本学者的抗战文学研究》,《中国艺术报》2015年10月9日。
5.《土家女儿,山野奇花——怀念杰出女故事家孙家香》,《湖北日报》2016年3月13日。
6.《非遗课堂的可贵尝试——程华早〈中国民间文学欣赏〉序》,《仙桃日报》2016年1月27日。
7.《〈在民间文化摇篮中〉序》,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版。
8.《〈太极爷张三丰传说〉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9.《〈茶圣故里话古今〉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0.《〈武汉城市民间文学散论〉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1.《〈古镇传奇——军山街民间故事传说〉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2.《求好运——一个有史诗意味的中国故事》(董中锋访谈录),《中华读书报》2016年8月3日。
13.《对话刘守华:为什么中国没有〈格林童话〉》,《新京报》2016年8月6日。
14.《1977年参与恢复高考语文命题的难忘记忆》,《湖北档案》2015年第12期。
15.《书生千里觅知音——再议冯梦龙与伯牙、子期传说》,《知音文化》2016年第2期。
16.《一个蕴含史诗魅力的中国民间故事》(刘守华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7.《一二八师鄂中抗日史迹实录》(刘守华、余惠先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2017
1.《叛逆的异类——秃尾巴故事解读》,《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2.《武当山民间口头文学中的张三丰》(刘守华、李征康),《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3.《〈陈细怪的传说〉序》,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年版。
4.《和中国民间故事相映生辉的名字:董均伦》,《民俗研究》2017年第6期。
5.《论民间故事的“改写”》,《民俗研究》2017年第1期。
6.《由重申民间文艺的重要价值说起》,《华中学术》2017年第3期。
2018
1.《移风易俗话非遗》,《长江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
2.《〈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序》,载《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出版社2018年版。
3.《非遗保护与知音文化传承》,《知音文化》2018年秋季号。
4.《〈中国民间故事〉前言》,《中国民间故事》,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
5.《唐代变文中的刘秀传说》,《刘秀传说故事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6.《〈蕲春古寨〉序》,《中国民间故事》,武汉出版社2018年。
7.《中国民间文艺学百年耕耘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
2019
1.刘锡诚著《〈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序》,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又《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
2.《夷陵盘古文化的珍贵价值》,《三峡论坛》2019年第1期。
3.《木兰传说的构成与特色》,《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12期。
4.《从〈长江文艺〉通讯员起步》,《长江文艺》庆祝创刊70周年增刊。
5.《刘守华访谈录》,载《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论》(添凌云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6.《一个沔阳乡绅的传奇人生——追忆父亲刘承烈》,《汉水文苑》2019年第4期。
7.《〈滴水集〉序》,《滴水集》(罗鹏著),长江出版社2018年版。
8.《〈狮山咏哦〉序》,诗集《狮山咏哦》(常帅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9.《中国民间故事》(刘守华、陈丽梅选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列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指定阅读书系。
10.孙卫国著《〈文化的力量〉序》,重庆出版社2019年版。
2020
1.《人虎情缘的诗意书写——鄂西故事〈樵哥〉解读》,《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
2.《憨子寻女婿的奇趣》,《文学教育》2020年第5期。
3.《走向故事诗学》,《湖北大学学报》2020年第5期。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文稿》2020年第12期。
4.《湖北民歌村、故事村开发琐忆》,《三峡论坛》2020年第6期。
2021
1.《“一辈子追故事的人”》(评《刘守华故事学文集》,漆凌云著),《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