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艰难举步[3]
在中国民间文艺学发展史上,2003年是向前大步迈进的一年。其主要标志是,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工程在政府和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正式启动。在年初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郑重表示:“这个抢救工程对于中国有特别的意义,我认为抢救的不仅仅是民间文化艺术的某些静态记录下来的文物,或演示的活动,实际上它抢救的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根!”“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会越来越意识到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10月下旬,文化部又举行有各地方文化厅局负责人参加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会议,确定第一批10个试点,使这一工程在全国范围内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冯骥才主席在会上指出: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转型对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我们必须珍爱文化遗产,尊重先辈文化创造,固守中华文明根脉,守望母亲文化。我们要从全球化的背景来认识这一文化工程的深远和深刻的意义,它绝不仅仅是为了维持某个地方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而是为了民族的情感和精神传衍,为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由于这一文化工程的广泛包容性及工作性质的科学性,它无疑将有力地推进中国民间文艺学学科的坚实进展,成为继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热潮中编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之后的又一个黄金季节。
正是在这个宏伟工程的推动下,各方面的文化人和专家学者把自己的视野投向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和其他文化事项,从不同角度评述其历史与现实价值,以及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实施抢救与维护面临的种种迫切问题,其中有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任职的冯骥才、白庚胜、向云驹等在有关会议上的报告、讲话,有几位法学家关于对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作品实施法律保护的学术论文;这些讲话和文章,立足于急剧转型的现代社会,闪耀着关于民间文化发展的新思想光芒,无疑是对中国民间文艺学宝库的发展充实。
现代中国民间文艺学已有近百年历史,对其进行回顾反思,仍是本年度吸引学人的一个重要话题,刘锡诚所承担的关于现代民间文艺学史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已写出几篇论文相继刊出,如《民间文艺学史上的社会——民族学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等。吕微以《“内在的”和“外在的”民间文学》为题所写成的论文,借鉴索绪尔关于“内在语言学”和“外在语言学”的命题作为参照系,评析近20年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学理趋向与得失,文章提及年轻一代学人正“重塑‘五四’以来中国现代启蒙主义和人文主义民间文学研究那富于批判精神的优良传统”,含有深长意味。王光东的《“民间”的现代价值——中国现代文学的民间文化形态》,细致剖析在何种意义上民间文化形态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构建,在同类型文章中也颇有新意。
在中国民间文艺学园地中,神话和史诗研究一直处于令人瞩目的重要位置,2003年的情况大体也是如此。以吕微的《传统经学与现代神话研究》为代表的一批文章,继续对我国现代神话学进行反思,特别是关于引进西方神话学学理与方法所带来的成就与不足的评议具有发人深省的意义。从马昌仪、杨义、刘宗迪等研究《山海经》的一系列论文来看,学人将中国神话的“本土材料”和文化语境相融合以求更贴近“本真”的努力更为强劲,神话学本土化的趋势似乎更为明显。
围绕着《格萨尔》《江格尔》和《玛纳斯》三大英雄史诗所进行的史诗学研究,近几年在引进国外的口头诗学程式理论之后,有关学者的文化学术视野更加开阔。目前暂时的沉寂,实际上是史诗研究正走向深入或酝酿着新突破的一种表现。
民间传说研究的成果在数量上虽不及神话,而坚实与深刻的程度却超越了神话和故事。不仅是对梁祝和龙母、盘瓠、紫姑、伍子胥、老獭稚等著名传说的解读发掘出新的意味,而且还提出传说的“专名”性及其特质,村落传说的特有价值,以及对孟姜女传说研究方法的重新估价和对英国学人近年研究中国妙善传说新思路的借鉴吸取问题,这些都标志着传说学正酝酿着新的突破。中国民间传说的资源格外丰富,它们和各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紧密相关联,在旅游上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今天,传说学之走向兴旺似乎是一种客观趋势。
在普通民间故事的研究上,由刘魁立、刘守华等中国学者参与的亚细亚民间叙事文学会积极推动的几次故事类型专题研讨活动取得了不少引人注目的成果。台湾学者金荣华、陈益源等的故事学论著接连在大陆问世,以其新颖的构思备受学者瞩目。另外,过去几乎无人问津的佛经故事,近年开始走进学人视野,相关文章所揭示的民间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互动,以及由此造成的中印民间文化在历史上的大融合等,以新的发现充实了中国民间文学史。
关于民间艺术的研究评论,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学人的关注,更是2003年民间文艺学学苑中的亮点之一。正如有的学者在文章中所写的:“人们惊奇地发现,那些典籍不载、正史不论的民间艺术竟有着如此广阔而多姿多彩的天地,甚至可以说,民间艺术的元气与生命力在支撑着整个民族文化的精神。”我们这里选取和摘编的近20篇文章,还不到本年刊发论文的十分之一,所论从年画到剪纸,从五句子山歌到舞蹈,从烟花到皮影戏,研究视野由其历史发展到今天的生存状况,由理解其文化内涵到开发它们的现代价值,使我们受到深深的震撼和启发。这些文章大都出于长期钟情于某种民间艺术的学人之手,不仅是这些文章的精彩内容,还有作者对乡土艺术的一往情深,也给予读者以有力的感染。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纂工作告一段落之际,人们曾对“后集成时代”的民间文艺学事业有过种种推测。现在,规模更加宏伟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正式启动,使民间文艺学获得了更广大的发展空间和有力的发展契机。特别是,在当代世界大格局中,伴随着中国经济强劲势头和中华文化巨大魅力对全球的有力冲击,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必将受到国内外的加倍关注,从而将中国民间文艺学推进到一个更加辉煌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