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民间故事家刘德方传讲故事选集 野山笑林》序[1]
1998年12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载了彭明吉先生撰写的长篇报道《农民故事家刘德方》。我那时正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市探亲休假,以无比喜悦兴奋的心情读完报道。从此在我脑海中便烙印上了和鄂西著名故事讲述家刘德培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的刘德方的名字。
湖北宜昌三峡地区不仅有奇险壮丽的自然景观,有正在兴建宏伟绝伦的三峡水电站工程,而且有丰富优美的民间口头文学。这一地区五峰县刘德培老汉,早在1980年代中期就已成为誉满全国的大故事家。1998年又有长阳县土家族的孙家香(女)走进了中国著名故事讲述家的行列。那么,在宜昌县新发现的这位农民故事家刘德方和他们相比,是否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采呢?多年从事民间文学研究的职业兴趣,有力地驱动着我想去结识这位口头文学家。1999年3月底,我同从事民间文学研究的林继富副教授以及两位研究生罗宏杰、刘旭平一行四人,专程前往宜昌县进行实地考察。在当地政府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不仅访问了刘德方本人,坐在他家的靠背椅上同他叙家常,听他在不同场合即兴讲述了几十个故事;还访问了他的邻居、乡村干部以及同他多年在一起演唱皮影戏的伙伴;又看了根据录音整理的故事集初稿和电视台摄制的专题片《说唱人生》。由此对刘德方其人其事才有了较为深切的了解。
《长江三峡民间故事家刘德方传讲故事选集野山笑林》
刘德方是一位怎样的故事家呢?
刘德方是宜昌县栗子坪乡谭家村人,生于1938年,今年61岁。他和刘德培、孙家香两位现已年逾八旬,早在1950年代之前即已成年并开始故事讲述活动的情况不同,刘德方在解放前只有十来岁,而且是在多灾多病中度过童年,家里没有人给他讲故事。他的“说唱人生”是在1950年代末长成为一个壮实小伙子以后开始的。由于家庭出身属地主成分,作为“黑五类”子弟,个人婚姻生活接连遭遇挫折,至今仍是孤身一人。但他一直以乐观开朗的心胸面对人生。他所在的鄂西山区,本是一方民间文艺生生不息的沃土,故事、歌谣等像山花一样遍野开放。刘德方积极投身于各项生产劳动中,在崎岖山路上用背篓给乡供销社背运货物,来回一趟就是五六天。他多次参加修铁路、修公路、筑江堤,在工地上一呆就是好几个月。这些大都是集体劳动,年轻人聚集在一起,有活路就使劲干,没有事就“日白”取乐,彼此说笑话、讲故事来共同娱乐。刘德方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和民间文艺结成了亲密伴侣。他干活时舍得出力,有一回用背篓背回一截树筒子,爱凑热闹的人想看看他的力气到底有多大,把那截树筒子搁在磅秤上一称,足有590斤。他平时热心快肠,宽厚待人,乡亲们都夸他是个“好人”。前年他外出时家里被盗,日常用具被一锅端走,过了些时日他看见有人用他的水桶挑水。本来已经抓住把柄,可他一想这户人家比自己还穷,也就把这事平息下来不去追究了。民间故事中所蕴含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勤劳善良的美德熏染了他,他又把自己在新时代的人生体验倾注在故事讲述活动中,使周围人们获得愉悦身心、陶冶性情的艺术享受。
刘德方作为一位演唱皮影戏的艺人,他的皮影戏比他所讲的故事更为出名。自从1960年冬季他在一个偶然情况下被乡亲们推上皮影戏师座脱颖而出之后,演唱皮影戏就成为他的副业乃至于正业了。他找了两个帮手,拉起一个小小班子,能演唱《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包公断案》《杨家将》等三十多个本子,到过邻近的宜都、兴山、保康、远安等县演出。从1980年代初到1990年代初十多年间,每年要演唱几十场。有一年冬季,在著名的茶乡邓村曾经连续唱过18夜皮影戏。他演唱皮影戏没有完全固定的本子,把家什一拿,皮影一动,唱词自然就出来了。他的功夫一靠对这些大部头影戏故事梗概的记忆,二靠对枝叶即细节、语言的即兴创作。他自己讲的“阴一半、阳一半”就道出了这一特点。刘德方演唱的皮影戏耐看耐听,深受大伙喜爱,经过三十多年的精心琢磨,不论在皮影的操作还是在说唱技术上都达到了纯熟自如的地步。他在每晚演出结束后,都要将皮影的头和身子拆开装箱。他说不这样做,那些角色就会夜晚在箱子里自己活动打斗起来。虽说这是皮影戏班子传下来的老规矩,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演唱者同角色物我合一、融洽无间的程度。
皮影戏艺人大多以多才多艺著称,尤其是语言艺术的高手。他们要博通古今,能说能唱,能雅能俗。既要使故事完整曲折引人入胜;又要将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还要富有趣味和笑料,使场内气氛活跃。所以艺人们常常在演唱中即兴添进“水词”和“搭白”,像说相声一样不断“抖包袱”,产生暴响效应。正如刘德方自己所说的:“唱皮影看见场上有人打瞌睡,我就临时日个白。”演唱皮影戏使刘德方讲说故事的才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由于他有这种说唱艺术的依托,融合了说唱艺术的优点,所以他脱口而出的那些故事,常常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刘德方故事中“说风不见风,说雨不见雨”的艺术表现力,以及接近单口相声的喜剧性、趣味性等,我以为都同他会演唱皮影戏有着密切关系。
刘德方至今仍是在山乡民间文化生活中很活跃的人物。这几年由于电视、影碟的逐渐普及,来请他演唱皮影戏的人少了,可是乡亲们办红白喜事,总是离不开他。他当“知客”“都管”,既会办事,会交际,又会讲故事、笑话,有他在喜事就办得热闹。他也被邀请到学校给孩子们讲宣扬传统美德的故事,或到旅游景点讲有关风物的传说。他家里不用说更是乡亲们三五人成伙“日白”聊天的“窝子”。他走到哪儿就把故事和欢笑带到哪儿。他具有山里汉子的强健体魄,虽年过六旬,记忆、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丝毫未减退。他讲的那些故事、笑话,十分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世界。他很少讲神话、传说,从体裁上看,他讲的故事大都属于生活故事和笑话,均是以旧时代生活为背景的口头传承之作。有些作品在《笑林广记》之类的明清笑话集中已有记述,但经刘德方传讲,便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风采。故事中的角色有县官、员外爷、财主,有教书先生、落榜秀才、乡村医生,有和尚、道士,有巧媳妇、呆女婿等。各行各业,应有尽有。他们有的行为高尚,智慧超群,形象光彩照人;有的言行丑陋卑下,可笑可憎。作品或针砭时弊揭示出社会丑恶使人警醒,或用笑的花朵点缀人生的各个角落,使人身心愉悦,缓解人们所承受的生活压力。刘德方在传讲这些故事时,融合着自己的人生体验,发挥出自己的口头语言艺术特长,赋予它们以新的艺术生命和审美情趣,不仅为民众所喜爱,对于丰富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宝库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我在考察后认定:“刘德方是三峡地区目前最具活力的民间故事家。”[2]
这本《长江三峡民间故事家刘德方传讲故事选集 野山笑林》是从刘德方所讲的420多则故事中选录213则编成的。采录者余贵福先生长期在栗子坪乡文化站工作,同刘德方有多年交往。早在1993年11月,《宜昌文化报》就刊出了他所写的报道——《刘德培的“弟弟”出山了》。他将刘德方所讲故事大部采录,为成书奠定了坚实基础。富有文学造诣的作家黄世堂先生作文字上的整理写定工作,王作栋先生对成书的全过程进行指导。王作栋先生因采录整理和研究刘德培故事成绩卓著,知名于全国。该书的采录整理坚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统一的原则,力求忠实地再现刘德方故事的原汁原味。我在考察时,将刘德方即兴讲述的《皮匠驸马》故事随手录下,由研究生罗宏杰稍作文字规整后写定,也编入本书。《皮匠驸马》是一个各地普遍流行的喜剧故事。但各地讲得不一样,刘德方在不同场合也有不同讲法。他的口述文本完整生动,充分显示出他口头语言艺术的风格与成就。但就我的实际感受而言,听他直接讲述故事,比阅读这些记录成文的作品要精彩得多。正如阅读剧本和欣赏演员舞台演出所获得的感受有所不同,道理是一样的。
我承担了一项国家教委九五规划课题——“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与传承研究”,这项研究工作由我主持,吸引众多学人参与。由于刘德方的生活经历与艺术个性有其独特性与代表性,因此将他的故事集也列入本项目之中。我们希望本书既能成为一本受大众欢迎的文学读物,又能成为可供学人研究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等学科的有学术价值的读物。
本书是在宜昌县人民政府和该县宣传文化部门的关怀与大力支持下问世的。彭明吉、郭定菊、曹轩宁等宜昌县领导对民间文艺的高度重视和开发民间文艺资源的创举,在发现刘德方和出版故事集的过程中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热心推出这部山野奇书,作为在中国民间文学园地耕耘四十多年的一名老园丁,不能不对他们为发展这项文化事业所作的努力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祝《长江三峡民间故事家刘德方传讲故事选集 野山笑林》出版的时候,愿大众笑口常开,愿我们的国家在笑声朗朗中迈开大步跨入新的伟大世纪!
【注释】
[1]《长江三峡民间故事家刘德方传讲故事选集 野山笑林》,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
[2]见《湖北日报》1999年4月7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