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口头文学的“表演”(Performance)理论在本年受到中国学人的更大关注并开始试用于故事研究,也是值得特别提起的一件事。这方面的成果有周福岩的《表演理论与民间故事研究》[3]、孔建平的《时间与故事话语活动》[4]、江帆的《口承故事的“表演”空间分析——以辽宁讲述家为对象》[5]、钟年的《民间故事:谁在讲谁在听——以廪君、盐神故事为例》[6]等。周文在引述美国学者理查德·褒曼(Richard Bauman)在《故事、表演和事件》中的有关论述之后认为:“褒曼的理论强调‘表演’在口头文艺中的支配地位暗含着两种对话关系:一是讲述者与听众在观念认同层面上的对话,一是讲述者与听众在表演形式认同层面上的对话,前者能够被压缩进文本,后者却不能。因此在文本之内展开对话关系,并不能真正把握民间口头文艺的全部风貌,还必须考虑文本以外亦即表演世界中展开对话关系。”对表演理论的介绍近年已有多篇文章发表,人们更希望看到用这一理论方法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的实际成果。本年在这方面有了可喜收获。钟年撰有《民间故事:谁在讲谁在听——以廪君、盐神故事为例》,他通过对现今湖北长阳地区关于廪君、盐神故事的流传情况的考察,指出现在民间故事讲述活动和过去相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讲述者更多的是干部、教师、文化人、导游等,听众主要是社区以外的人员,包括研究者,讲述故事的功能主要是一种文化展示,而非像过去那样,是当地民众的自娱自乐。这样,就不能再用传统的民间口头文学理论来审视。本文正是从故事“表演”而不是从故事文本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江帆的《口承故事的“表演”空间分析——以辽宁讲述家为对象》,是将“表演”理论引入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的重要成果。该文依据作者本人对故事调查的田野现场体验,以辽宁讲述者为对象,对口承故事表演空间里讲述者、听众、研究者之间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对故事讲述的制约和影响作用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分析。作者认为在故事表演空间中,听众与讲述者之间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一)刺激讲述者的表演欲望;(二)决定讲述者的表演内容;(三)带给讲述者精神上的满足。研究者不同于普通的听众,他们在田野中出现,也将对故事表演带来影响,诸如导致讲述者重新设计表演策略,使讲述者对故事的认识得以升华等。作者最后指出:“将故事的文本研究与文本的田野诠释结合起来,建立起二者间的相互补充,也是我们理解故事真正含义的一种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