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缓发展的故事学研究

平缓发展的故事学研究

本年度的民间故事研究,似乎呈现着平缓发展的态势。

刘魁立近几年积极投身于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倡导的学术研讨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年又发表《关于浙江动物故事类型的若干思考》(《民俗学刊》2002年第3期),他从浙江出版的地县故事集成资料本中,共寻找到动物故事1100多篇,发现其中有百来篇划归传说或者幻想故事中“更为恰当”。动物故事研究,一向是故事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关于动物故事和寓言、传说,以及幻想故事(神奇故事)的区分,缺乏明确的界说,给故事采录与编辑工作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因此本文提出的关于动物故事的分类问题,不论是就加强民间文学的基础理论建设还是指导实际工作,都具有不容忽视的紧迫意义。

刘守华发表《中国民间故事结构形态论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中国民间故事的情节结构较为繁复,母题富于流动性,讲述者喜爱“东拉西扯”,这一特点素为中外学人所关注。本文着重探讨隐含其中的叙事逻辑,如社会结构特征之折射,相关民间信仰的渗透,民族审美心理的制约等。本文写作曾受到刘魁立关于民间故事“生命树”结构一文的启示,又从另一侧面提出问题予以商榷和补充。

在近一两年的故事学研究中,类型研究成为一个较为活跃并引起较大反响的课题。由刘守华主持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作为国家教委人文社科“九五”重点项目获得资助,吸引了顾希佳、江帆、林继富及许多年轻学人参加。本项目着重解析了60多个中国故事常见类型,并就中国民间故事的总体特征给予宏观评述,其研究成果除有30多篇论文在这两年的学术刊物发表外,篇幅近70万字的专著《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也于2002年10月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问世,《中国图书评论》《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当即发表书评,给予较高评价。

对故事传承人的研究,多年来一直作为中国故事学的热点吸引着学人的注意力。本年内,任职于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阮可章发表《聚会在都市区的民间故事家及其特点》(《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本文以新的视角评价了活跃在上海都市区的10位故事家。他们多数有离乡背井的曲折经历,在社会上饱受磨难,并从事过街头演艺活动。所传承的故事是全国各地传统故事和上海本土传说的交流融合,鲜明地表现出更为开放的海派特色。上海的都市文化富有创造性,《故事会》在全国同类型刊物中,其发行数量一直居于首位,本文对都市故事讲述家的研究具有开拓性。

在上海高校任教的董天琦撰写了《我在刚果搜集民间故事》(《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一文,介绍他在刚果布拉柴维尔任教时,向刚果学者及居民实地采录非洲民间故事的情况和体会。我们现在所读的民间故事书,大多是中国文化人在本国范围内(常常是自己的家乡)采录得来的,像《非洲童话》这样由中国学人直接在遥远异国民众口头采录译述的故事,极为罕见,该文读后使人耳目一新。

中国研究者所关注的民间故事,通常只限于以农民为主要角色,和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乡村生活的故事,对于表现城镇商业活动的故事则绝少涉及,实际上这类故事自唐宋以来,特别是明清之际流行很广。本年内,一位年轻研究生贾平撰写了《民间故事〈当良心〉与当代商业道德建设》(《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受到好评。故事讲的是一位开当铺的老板,将“良心”即诚信置于首位,在重重打击下终于发达致富的传奇故事。它是明清以来盛传于中国城乡的一个著名故事,里头凝聚着中国商业传统中闪光的道德标准与经营理念。本文将凝聚在民间故事中的民族传统美德和当代商业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予以观察论析,虽是评论一篇故事,却在发掘民间文学现实价值上给人以新的宝贵启示。

本年度问世的新撰故事学论著甚少,但对过去出版的故事学成果的评述却有好几篇于年内刊载,给这块园地增添了光彩。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民间文学研究室的祁连休,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机智人物故事,于2001年出版了一部60余万字的《智谋与妙趣——中国机智人物故事研究》,黄永林撰写的书评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本年第5期刊出,评论指出,祁著占有丰富资料,以认真求实的态度,对中国机智人物故事,进行了多侧面、多层面的解析,仅归纳出的故事类型就多达328个。解析这些故事时,中西比较,古今贯通,提出了不少富于概括性和独创性的见解,将中国机智人物故事的研究推向了新阶段。黄永林还撰有《一个机智人物故事的原型与流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一文,试用芬兰学派的历史地理方法,对AT1635“两头哭”型故事的多种异文进行比较剖析,探求其原型与流传演变线索,给研究者以有益启示。

朝鲜族金德顺口述故事集经裴永镇整理成书,于1983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对中国大规模展开民间文学调查采录工作,以及对故事传承人的研究,曾产生过积极推动作用。本年度刘晓春以《个人历史、底层意识与性别的叙事》(《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为题,继续对这位著名故事讲述家进行研究。文章认为,作为地方文化英雄的金德顺的故事讲述活动,是地方性历史与文化的“再生产”,她的故事蕴含了复杂的底层意识形态,同时也呈现了女性性别对于世界“道德——伦理化”的想象与建构。关于故事传承人的研究虽不断受到学人的关注,本文从新的文化视角切入,给这项研究注入了新活力。

由刘守华用多年时间撰写的《中国民间故事史》,于1999年问世后受到学界一致好评。旅居澳大利亚的谭达先博士所撰书评先在台北《汉学研究》刊出,本年以《富有民族特色与学术个性的巨著》(《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为题在内地学刊发表。他热情赞誉道:“这是一本开拓性的前所未有的中国民间故事史的权威专著,体大思精,气魄宏伟,独创处多。些微不足,无损全璧。它对促进中国民间故事史科学的建立与发展,将作出重大的贡献。”

就本年度所刊出的民间故事学论文而言,其数量不足百篇,并不及传说研究,由于几年来陆续有几部大型论著问世并受到关注,因而这些学术成果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便给人留下了较深印象。但在研究领域的扩大,基础理论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以及研究队伍的扩充等方面仍显不足,有待实现进一步的开拓与创新。

【注释】

[1]刊于《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2002年卷)》,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