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的发展趋势和我们的责任

二、民间文艺的发展趋势和我们的责任

民间文艺的存在,虽有不平衡的状况,总的趋势走向衰落,却是不难看出的。为什么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民间口头文学会越来越趋于衰落,而不是同别的文学艺术那样,越来越走向繁荣呢?从调查所得情况看,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1.传播手段的变化。民间文学是一种口耳相传的文学,以口头方式进行传播。随着农村经济生活的改善,电影电视录像的增多,通过现代视听工具传播的文艺节目,以口头文学难以比拟的优越性占领了农村。这是世界各国文化演变的普遍过程,中国也不能例外。

2.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民间文艺的内容和表达传播方式都是紧密附着于旧时的封闭停滞的农村生活的,现在情况起了很大变化,少年儿童忙着上学,紧张地应付考试;青壮年忙着从事工商业,朝着致富之路奔跑。正如一位家住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学生在调查报告中所写的:“他们更多的是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去问寻那些歌谣、故事、传说。实用的致富的科学知识最有吸引力。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他们不愿去问,也不愿去记。”再加上包产到户,各奔前程的经济结构,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时聚会少,从而限制了民间文艺活动的开展。

3.后继无人。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村乡为例,40岁以上即1946年前出生的农民60人,会唱情歌的达88.3%,会讲故事和从事其他民间文艺的占5%;40岁以下的人,熟悉和喜爱民间文艺的人数比例逐渐下降,20岁到30岁之间的27名青年人,除会唱情歌的占48%以外,会讲故事的完全没有了。至于20岁以下的16名男女青年,只有6名没有上学的女孩子会唱情歌,占37%,其他则对民间文艺完全是一片陌生。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熟悉和喜爱民间文艺的,主要是40岁以上至少在旧时代度过童年,而又缺乏文化,难以接触新文化的中老年农民,在“十年动乱”中出生的年轻人,从小就失去了接受民间文艺哺育的机会;新时期十年内降生的孩子,从小就卷入才识竞赛的热流中,他们越有文化,同传统民间文艺之间的距离拉得越远,成了中国民间文艺传送带上的断裂带。可以预期,大约40年至50年之后,当现在40岁以上的农民纷纷告别人世之后,中国传统民间文艺也将从人们口头上消失,成为历史的陈迹。

民间文艺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吗?从总的趋势来看,从东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是可以这样回答的。新的民间口头文学,必然也会在某些领域不断产生,如反映民众情绪的讽刺歌谣、讽刺故事,当前就有不少。但这一事实无法扭转民间文学衰落的总趋势。

传统民间文艺中的某些成分因不适应城乡现代化的历史过程而受到淘汰,这是不必为之惋惜的事。可是另一方面,我国民间文艺还受到来自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影响的压抑摧残,这又是我们不能漠然置之的,目前深入乡村的武打片和武侠小说,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社会主义的现代文化,并不是高于民间文艺的艺术品,不过是借了新瓶装旧酒;又因人们可以借此牟利,才流行到穷乡僻壤,压倒了朴素的自发流行的民间文艺。这实际上是两种文化斗争的反映。

在我们这个号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民间文艺作为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文化财富,理应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与扶持。但因中国文化教育事业落后,尤其是长期受封建主义统治,存在鄙弃俗文化、民间文艺的顽固偏见;后来沦为半殖民地,又滋生了崇洋思想,于是造成了轻视民族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的社会偏见。一学生去鄂西宣恩县乡村访问一位著名女歌手伍友莲,请她唱山歌,她家20岁的女儿闯进屋来不耐烦地说:“妈妈你还唱这些旧歌做什么,牛都跑到田里吃包谷了。”本应作为“国宝”来保护的一些民歌手、故事家,在许多地方视同草芥。这种情况并不是什么现代文化的冲击,恰恰相反,是旧的偏见和愚昧无知所造成的对民间文艺的践踏。这样,我们就不能冷眼旁观,看水流舟了。

我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建国以来一直担负着双重责任,一方面做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又做推广与扶持民间文学的工作,这两方面的工作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可是性质不同,要求各异。从学术工作来要求,我们应冷静客观地把它作为人类文化史的一部分进行考察,不必干预它当前和未来的发展,研究者以他们的学术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从文化工作来要求,不仅要把发掘整理的优秀成果推广到群众中去,还要积极关注与扶持当前的民间文艺活动。我们周围的许多争论、纠葛,可以说都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随着文艺学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两者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我们应当妥善地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我们的民研会不同于外国的纯学术机构,它担负着双重任务,这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我们应努力寻求以民主的、科学的方式来组织管理或协调这两方面的工作,使两方面的人员各得其所,既团结协作,又有合理分工,在发展中国的民间文学的伟大事业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在近几年中,我们既要认真吸取国外民间文艺学的先进成果,深入考察我国各族民间文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完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中国民间文艺学论著,也要围绕三大集成的编选出版活动,给广大农民提供一大批记录整理以及改编、再创作的优秀民间文学读物,以扩大在农村文化市场的地盘。还应倡导开展编讲新故事的活动,鼓励文艺工作者吸取民间文学素材或借鉴民间文学艺术成果,创作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我深信,民间文艺和现代文化并非势不两立的东西,它不仅可以在日趋丰富多样的现代农村文化生活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位置,并将长久地保持它的活力,对建设中国的民族新文化给予有益的滋养,将自己的优良成分融合在既有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又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文化之中。

1986年10月23日

【注释】

[1]原载《民间文学论丛》第三辑,四川民间文艺家协会1987年12月编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