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总序[1]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总序 [1]

近年来,我国政府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宏大规模和强劲势头推进,使全社会受到震撼。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是来自国际公约的一个使许多人感到陌生的概念。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乡村口承叙事与地方乡民的文化生活空间——下堡坪民间故事传说的田野考察札记》与《诗魂余韵——屈原传说及其他》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其为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其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深藏于民族民间,是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然而在现代化和全球化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生存环境,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受到严重的冲击。20世纪中叶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一系列决议,推动各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研究,形成一股强劲的世界文化热潮。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它的主体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拥有丰饶优美的民间文化遗产。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出版《歌谣周刊》,兴起现代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倡导革命文艺家学习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以补益新文艺的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率先在北京成立,致力于中国各族民间文艺的采录研究,成效卓著。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历经30年编纂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十部集成志书共400卷,被誉为空前规模的“文化长城”。然而由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加速、向市场经济的急剧转型,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强力冲击,中国的民间传统文化同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因此,以冯骥才为首的一批有识之士,早在2002年初,就向社会发出了《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呼吁书》,呼吁书得到政府的积极回应,文化部于2003年初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保护工程。随后,中国政府于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务院于2005年3月发布《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国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接轨,内容更丰富完整,实施也更为有力了。

对这项文化工程的重要意义,时任文化部部长的孙家正于2005年6月在一次会议上作了完整而深入的阐述。他说:“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文化血脉的传承,关系精神家园的维护,关系先进文化的建设,是全面继承和深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定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捍卫中华民族文化主权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民创造一方文化。荆楚大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湖北人民既创造了大量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又孕育了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仅宜昌地区,就有兴山的王昭君传说、秭归的屈原传说、宜都的青林寺谜语、长阳的都镇湾故事和夷陵的下堡坪故事等多项列入国家名录。以秭归为代表的中国端午习俗,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截至2008年,湖北省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3项,省级159项。这些活态的文化事象,展现出荆楚大地文化的古老与丰厚,成为荆楚儿女精神家园的壮丽花环。

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十分浩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创新性文化事业。当前,正在进行的普查、挖掘、抢救和调查研究工作,迫切需要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的总结,以推进抢救和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为此,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峡大学研究基地自觉担当起这一历史责任,组织编写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丛书”。这套丛书将从已经公布的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名录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深度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项目的历史渊源、表现形态、文化价值、代表性传人以及保护现状进行论述。这项工作,一方面可以激励更多的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研究探索,为保护传承工作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文化精华进行传播和推广,并为我省正在实施的“鄂西文化生态旅游圈”建设,为推动我省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服务;同时,还可以让广大读者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增强人们文化自觉,共同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中来。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必将对今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丛书”的编撰出版是一项颇为繁难的工程,除三峡大学研究基地的同仁须作切实努力之外,也希望能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使湖北和宜昌地区的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豪迈进程中焕发出辉煌光彩!

2009年10月

【注释】

[1]三峡大学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主编:《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本丛书已于2009年在中国书籍出版社推出如下五种:《诗魂余韵——屈原传说及其他》《香溪毓秀——昭君传说的历史与现实》《农民生活中的虚拟世界——都镇湾故事的性质与功能研究》《乡村口承叙事与地方乡民的文化生活空间——下堡坪民间故事传说的田野考察札记》《迷人的世界——青林寺谜语的人类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