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园地的开垦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人民群众直接创造和世代传承的民间文艺是受到党和政府特别关怀而获得蓬勃发展的一个特殊部门。湖北民间文艺事业也由拓荒走向繁荣,新人辈出,成果丰硕,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950年3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在北京成立(1987年更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随后它成为中国文联所属协会之一,负责组织协调全国的民间文艺工作直到今天。五六十年代湖北省虽然没有正式建立地方分会,却已有了一批热心于民间文艺事业的会员:特别是一批领受过毛泽东文艺思想教育的革命文艺家,带来了尊重劳动人民艺术创造活动的优良作风,因而采录发表歌谣、故事蔚然成风。《湖北文艺》刊载的苏区革命歌谣,扬子江(平植义)采录的《洪湖渔歌》,以洪湖革命歌谣为主体编辑成书的《洪湖革命诗歌选》,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洪湖渔歌》曾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老子本姓天》《贺龙军》被视为革命歌谣的经典之作。民间故事的采集,则以中南人民文学艺术出版社1955年编辑出版的《种桃老人》一书为代表,书中收录的几十篇优美故事,至今受到海内外学人的称道。50年代初期湖北民间文学的突出成果,则以《钟九闹漕》和《双合莲》两部民间叙事长诗为代表。
《湖北文艺50年》
由宋祖立、吕庆庚、夏昭明等搜集整理的《双合莲》,于1955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推出,叙述一对恋人胡三保和郑秀英坚贞不渝反抗封建礼教迫害的爱情悲剧故事。1957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又推出由孙敬文等搜集整理的另一部长诗《钟九闹漕》,作品展现了清末发生在湖北崇阳的一次以抗粮为中心的农民武装暴动的全过程。两部长诗均取才于真人真事,主人公反抗封建压迫的艰苦斗争虽以失败告终,他们英勇抗争、无所畏惧的精神却壮烈感人。长诗以写实手法叙说故事,又饱含爱憎情感,采取“五句子”格调的诗句朴实优美,抒情叙事融为一体,具有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两部长诗都出自崇阳,以口头传唱和书面传抄的方式在民间广泛流传,充分显示出湖北人民的艺术智慧。长诗问世后,立即受到民间文艺学界的高度重视,它们不仅被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撰的第一部《中国民间文学史》列为专节给予评价,而且作为近代汉民族叙事诗的代表作,被列入1986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之中。
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自倡导搜集民歌,《人民日报》于4月14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一场轰轰烈烈的新采风运动席卷全国”。湖北省采风运动委员会于1958—1960年编辑出版了《打开岩石劈开山》《呼风唤雨由我来》等十几种新民歌选集,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学院和中南民族学院等校中文系师生纷纷上山下乡投入采风活动,出版了《土家族歌谣选》《哭嫁歌》《一人唱歌万人和》等民间诗歌选集。违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大跃进”所导致的灾难性后果,成为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大跃进”新民歌运动也早已成了昙花一现的历史陈迹。但这一活动在我省所开创的重视民间文艺、重视群众创作的风气仍然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被选入《红旗歌谣》的湖北新民歌计有《歌唱毛泽东》《贺飞泉》《顶住日不落》《我是一个装卸工》等17首,它们真挚热烈地抒写了工人农民以主人翁态度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成为经过岁月磨练的新民歌的精美之作。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在“拨乱反正”的滚滚热流中,1979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恢复工作,全国民间文艺事业“进入了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黄金时代”。1981年12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湖北分会正式成立并作为省文联团体会员之一,同省群众艺术馆及几所高校的相关人员密切合作,迅速开拓出湖北民间文艺事业的新局面。
为培养人才,壮大队伍,省民协于80年代初期,在全省分地区举办民间文学骨干培训班,将学习民间文艺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进行搜集整理口头文学的实际训练结合起来。在短短的两三年中间,就有300多人参加培训。中国民协曾向全国推广湖北的成功经验。新时期的民间文学工作,要求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并将科学性置于首位,这批学员成为20年来推进我省民间文学事业的中坚力量,并对这一事业的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依靠我省高校学者和新建立的这支民间文学队伍,在省民协的统一筹划下,汇聚湖北民间文学新成果的三套书陆续问世。一是总计达300多万字的《湖北民间文学资料汇编》14种;二是从中择优选编,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长江民间文学丛书”《巧媳妇》《杜老么》《千古风流》《山川佳话》《桃花洞》等;三是按歌谣、谚语、故事、传说、寓言、笑话等体裁分门别类编印的“研究资料选辑”。这三套书既是我省民间文学首批新成果的集中反映,也促进了我省民间文艺的队伍建设与理论建设。
这一阶段的采录成果以民间故事传说为主,其他体裁也有不少收获,胡崇峻采录的长诗《神农架〈黑暗传〉》,被中国神话学会主席袁珂评为汉民族神话史诗方面的重要发现,在海内外引起热烈反响。近年来,《黑暗传》的手抄本和口述文本又有新的发现,备受文化界关注。
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华人学者丁乃通针对80年代初期湖北民间文学事业的新发展,撰写了《民间文学民间办——一个新生事物在中国》一文,在日本《民俗研究》上刊出,给予了热情肯定。
从80年代中期开始以编纂民间文学集成为中心,湖北民间文学事业“更上一层楼”,不论广度和深度都有了新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