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间文学事业,我们通常以“五四”时期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的成立和《歌谣》周刊的出版为起点。随着采录与研究歌谣与传说故事活动的广泛深入展开,到1935年,钟敬文先生又以披荆斩棘的锐气,在《艺风》杂志发表《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一文,打出了“民间文艺学”的旗号。通过众多学人近一个世纪的惨淡经营,这门学科已经建立起来并取得了标志它正走向成熟的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然而这门学科并未在中国获得长足发展,甚至一度陷入困境。我在2002年1月19日的《文艺报》上刊出一篇短文《困境中挣扎的民间文学学科》,就为此作过呼吁。其实质就是民间文艺学作为现代人文学科的独立地位未得到社会确认。当时激起争议的一件事是1997年国家学位委员会在调整高校学科目录时,将民间文学置于“民俗学”之中,以“民俗学(含民间文学)”的名称归入社会学这个一级学科之中,使它由原来作为“中国文学”中二级学科的地位降为三级学科,由此便造成它在高校学科地位的动荡,而高校又是中国民间文艺学最主要的阵地。由于各方面的努力,现在民间文艺学在高校已新增了几个硕士点、博士点,境况大有改善。但这一学科的独立地位问题是由诸多内外因素造成的,有待于民间文艺学界奋力耕耘、锐意进取,方能使之卓然独立。

1.在我们的民间文艺工作中,无论是20世纪20年代《歌谣》周刊创刊之时或是50年代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之时,都明确申明这项事业有“文艺的”和“学术的”两个目的,可是长时期以来,我们工作的重点实际上是偏在“文艺的”这一面,学术根底一直不足。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成为中国现代文学获得新发展的标志,在此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文艺界学习和重视民间文艺蔚成风气,并由此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民间文学事业的思想基础。然而这个时期人们所关注的是发挥它的文艺价值,吸取它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特点来创造革命文艺,以便更好地宣传教育大众。这自然是无可非议的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一批热心人筹建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本来是想在民间文艺研究上大做文章的,可是随后加入中国文联,作为它的一个分会,一个群众性的文艺团体(80年代更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其职能就有所改变了。在计划经济时期,尤其是在文艺“从属于政治”的那个特殊年代,它只能作为一个文艺部门存在并忠实履行其职能。它所开展的民间文艺工作,当然也只限于能够纳入一般文艺事业的那一部分。民协多年所确定的工作方针是“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加强研究,大力推广”,看起来它是把“文艺的”与“学术的”这两个目的都包括在内,实际上还是着重于文艺方面,在学术研究上很难有大的作为。中国民协在半个世纪中作为团结全国民间文艺家,推进民间文艺事业的唯一全国性机构与团体,它巨大的历史功绩人所共知。我自己于1958年就成为它的会员,把这里当作我学习民间文艺的重要课堂之一。至于它未能全力推进对民间文艺的学术研究,那是受体制所局限的结果。总之,从20世纪40年代起,可以说中国的民间文艺事业,实际上是作为文艺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走过来的。这是它的“中国特色”,成就与不足都包含其中。就中国现代人文学科发展状况而论,民间文艺学尚未发展成一门有巨大影响力的独立学科,我以为同上述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

2.中国民间文艺学学科独立性的确立,还同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另一门现代人文学科——民俗学的相邻关系分不开。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在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史上,可以说是血肉相连的孪生姐妹。继《歌谣》周刊之后,《民俗》周刊接着问世,成为开拓这两块学术园地的姐妹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俗学长时期被蔑视。直到1979年11月由钟敬文等7名教授发表《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并于1983年5月成立中国民俗学会之后,这门学科才得以迅速恢复。后来又在高校建立硕士点与博士点,发展势头良好。其实这种情况无论是对中国人文学科这一大块或民俗学、民间文艺学这两小块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但由于我们对这两个相邻学科彼此间的关系在认识与处置上有所失误,却生发出一些不利于学科发展的问题。

其一,由于中国现代学术的贫弱,积极投身于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文化人本来就很少,钟老被人们称为“稀有金属”,就表明了这种状况。置身于这个圈子里的人往往都是“一身而二任焉”,不论是研究民间文学也好,研究民俗学也好,都是十八罗汉在那里转来转去,个人往往没有专攻,而有关的学术权威部门在强调它们彼此相关联的那一面时,也没有将两个学科的不同特点及对研究者的不同要求恰当地区分开来并予以合理规划。这样就使得学术力量分散,难以取得有巨大价值的成果,对两门学科的长远发展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其二,我们对待这两门新兴现代人文学科的正确态度,只能是平等对待,使其相辅相成,各得其所地协调发展。过去由于受错误思潮的干扰,将民俗学贴上资产阶级标签而加以排斥否定,其谬误已受到历史的嘲弄。时至今日,我们不能让这样的历史教训重演。为什么近几年发生由民俗学来“兼并”民间文艺学,使民间文艺学的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形成危机呢?这可能与学科设置上仿效西方,“同国际接轨”有关。在欧美,民俗学的范围较为宽泛,一般都涵盖了民间文艺与民间艺术,正如《世界民俗学》一书中所揭示的,按照多种民俗学的流行定义,“艺术与文学,被一致同意纳入其中”,但欧美对他国民俗的关注,是同他们长时期所推行的殖民政策相关联的。而在中国的百年巨变中,表现各族人民群众觉醒、抗争的民间文学更受学人关注,采录和研究民间文艺,往往同唤醒大众、谋求大众解放的人民革命浪潮相呼应,从而在这一领域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学术传统。在近百年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这一学术传统,还有已经积累的丰富学术资源,给这一学科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十分积极有利的条件;在高校学科目录调整时,许多学人不赞成用民俗学取代民间文艺学,这也是一个原因。

至于学科设置上要“同国际接轨”,自然是应该的。据我们所知,许多欧美国家学校的学科设置很灵活,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和各校实际自行确定招生专业,而不是全国“一刀切”,这倒是有利于在竞争中推进学科发展,值得我们好好借鉴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