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鉴》的编辑出版,实际上是从2003年启动的,经几家精诚合作特别是实际参与编务的约50位工作人员的辛勤劳作,2001—2010年的《年鉴》共10卷终于成书问世,不能不令人喜悦振奋!

下面让我来综合报告一下10部《年鉴》的面貌与特色。

《年鉴》每部篇幅在60至80万字上下,10卷中共检索到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的研究论文篇目10384篇;全文转载392篇,摘要刊载474篇,这866篇经多人研读选刊的代表作,构成中国民间文艺学近10年学术成果的主体,相信它们会在学术史上流光溢彩。

我们大体按综论、神话、史诗、民间故事传说、民间歌谣、民间艺文这几大块来选材和组编,同时分别撰写年度学术概述,对新成就与不足进行评说,10年共刊出概述文字50余篇。分年度跟踪和展现中国民间文艺学不断迈进的足迹,这个工作过去常由我们敬爱的钟敬文先生来作,他高屋建瓴的评说指点,使众多学人深受教益。我们虽把它视为编纂学术年鉴的一项重要任务努力以赴,每篇概述,均经反复研讨才写定,但人手不济,水平参差不一,自觉难以令人满意。

编辑出版《年鉴》,是2002年9月定下来的,在四家合作协议中写道:

中国拥有丰饶优美的民间文学艺术,以科学方法采录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的现代人文学科——民间文艺学已有百年历程,八九十年代的进展更为迅猛。但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良好发展势头在近几年受到严重干扰,专业性刊物先后消失,以致今天在全国范围内没有一个真正的民间文艺窗口。为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决定合作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

这里说的“没有一个真正的民间文艺窗口”,是指北京的《民间文学论坛》、上海的《民间文艺季刊》等此时均已停办(北京的《民间文化论坛》于2008年才恢复学术版),《民间文学》《故事会》等刊发民间文学作品主要是故事的报刊虽然颇为活跃,而民间文艺的学术研究却缺乏一个适宜的窗口来展现,于是我们这几家经反复磋商,决定通力合作,出版一部“力求全面连续展现各年度中国民间文艺学家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的年鉴。协议中商定,中国民协资助出版经费,华中师大担任正副主编的刘守华、陈建宪主持日常编务,社科院文学所民间文学研究室也参与部分编辑工作,华中师大出版社承担出版。

《年鉴》的主体,由我们选录的800多篇文章构成,其中全文选载约400篇。我们的选编工作首先是在期刊网上按综论和民间文学艺术的各个体裁搜索和通览全部文章,然后一步一步筛选能代表学术新进展的成果汇集成书。在着眼于文章本身学术价值的情况下,适当照顾到作者队伍构成及地区分布的合理性。从中既可以看到许多年事较高的老一代学者如乌丙安、刘魁立、刘锡诚、刘守华、金荣华、过伟、仁饮道尔吉、郎樱、车锡伦等人孜孜不倦的身影,也欣喜地看到一大批中青年学人在此园地奋力耕耘,如吕微、叶舒宪、尹虎彪、巴莫曲布嫫、施爱东、万建中、刘宗迪、陈泳超、江帆、高有鹏、陈建宪、林继富等,以及一大批民间文学、民俗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此领域纵横驰骋。由钟老辛勤培育并亲自率领,以高校为基地的民间文艺学队伍,在这期间虽然说不上有多么大的发展,却大体趋于稳定,构成支撑这门学科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