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达先博士的上述论著,涉及中国民间文学的方方面面,具有一个宏大的理论体系,就著作的数量及其涉及的宽广范围而论,在同辈学人中间都达到了超群出众的地步。

他的人生道路历尽坎坷,日常生活经常处于困窘之中。可他却在有关中国民间文学的著述中获得了极大安慰与快乐,例如他在《中国二千年民间故事史》的后记中就写道:“原来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这座大宝库中,竟有如此宽广的艺术天地。它仿佛像一片渺无涯际的死海,越探索、越鉴赏,越能丰富对古代民间故事艺术的知识,得到很好的完美的满足。……在大量的中国古代汉族民间故事中,正蕴藏着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许多高尚的思想,非凡的智慧,与极其卓越的艺术才华。我敢说: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在世界民间文学史上,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读者不但从他有关中国民间文学的广博识见,也从洋溢于字里行间的对中华民族口头语言艺术宝库的激赏挚爱中受到深深感染。

谭达先博士的上述论著还有它非同寻常的价值,那就是它对海外的巨大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的学术平台主要就在中国香港、澳门和澳洲,他在一些海外报刊上经常发表长短文章评介中国大陆蓬勃开展的民间文学采录与研究活动,其中仅经我之手邮寄随后由他撰文评介的湖北地区民间文学作品及论著就达到20余种。他自己的学术论著大多也从中国香港、台湾走向各国。我自己就是从《参考消息》上才得悉他的“中国民间文学基础知识丛书”8种先在香港商务印书馆问世,随后又在台湾再版这一信息的。当时海外传媒把它作为海峡两岸破冰之举对待,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中国台湾地区还有日本等国的高校把谭达先的论著作为中国民间文学教材来使用,许多国家的图书馆纷纷购置收藏。它们直接论述的虽是民间文学,却在海外广大地区发挥着弘扬中华文化的巨大作用。不仅如此,达先兄还以其旅居海外的便利,深入考察研究中国澳门民间文学,又团结旅居马来西亚的张肯堂先生等,大力推进对异国他乡一些华人社区民间文学的采录研究,弥补了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空白。随着振兴中华伟业之实现及全球中华文化之勃兴,谭达先博士的民间文学论著将更显光彩。民间文艺学因属新兴人文学科,在“五四”以来的百年巨变中其地位几经波折。谭达先博士这几百万字的著述,对本学科的学术命运无疑是一个有力支撑。

我们还须指出,谭达先博士的上述论著,大都是在他处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完成的。“文革”中,他因诬陷被置于“牛鬼蛇神”行列之中,那套“中国民间文学基础知识丛书”的书稿,只能在偷偷摸摸中写成。移居中国香港后因没有英国政府认可的学历,无法在高校乃至在中学任教立足,不得不在60岁之前和60岁之后还去香港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异国他乡谋生不易,晚年只能靠养老金过活的情况下,他竟然还不断挤出自己的微薄收入来补贴出版,使一本又一本学术论著得以和读者见面,就在2007年2月14日写给我的长信中,他在回忆自己的一辈子的磨难与追求时,曾不胜感慨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回想1952年入行弄民间文学,五十五年了。穷困了一生,“文革”时受苦不必说,1980年到香港后,一连十一年,也是在苦中作乐。1991年退休来此,无退休金,以一万元把一万多册书运来,定居于此;政府给我一些生活费,我尽量节约,挤一点作每年回国及出书之用。一连五十五年,未曾休息过,旅游也无精力、时间和金钱,全花在弄民间文学上了,真是十足的书呆子。如今我的微弱的努力,在海外多少起了一点作用,仅以此自慰。

谭达先寄语

谭达先与刘守华夫妇

谭达先与刘守华

我久仰达先兄的学识与人品,1986年首次在深圳会晤,1997年9月我邀请他前来华中师大讲学一周,1998年我赴台参加学术研讨会途经澳门曾到他的寓所拜访。我们不仅有多年书信交往,也曾多次促膝畅谈,对他坚忍不拔执着献身于中国民间文学理论建设的书生意气有着难以忘怀的强烈感受。他自嘲为“书呆子”,却堪称中国学术园地一个罕见的传奇人物。我们不仅要从他那几百万字节著述中吸取学术滋养,更应从他半个多世纪执着献身于民族民间文化研究的感人事迹中获得人格启迪。

谭达先博士一直虚怀若谷,他深知自己因长期身居海外,对祖国大陆各族民间文学的鲜活状态缺乏深入了解,又难以和有关同仁顺畅沟通,因而在自己论评的中国民间文学的许多方面难以达到一一精当。他尽可能地向有关同仁求助,在写给我的书信中,常常就有请我帮助购买新书或查找有关资料的内容。在他已出版的论著中,曾多次坦诚表示期待读者批评指教,如在《八十自述》中就写道:“我长期缺乏安定的环境,是穷苦的文化人。且1991年后已退休,缺乏帮助,无足够的财力购买书刊,虽在1995年后每年回国访问,但欠深入,只凭着对中国民间文化的一腔热情,夙夜匪懈,主要靠自己摸索,难于穷搜精研,以致著作中乖误不少,这就恳请读者专家们原谅与多多指正了。”他在对同仁论著的评说中一直坚持两点论,在充分肯定其学术成就时不忘挑毛病,他也总是用这种一分为二的态度来要求自己,从而构成为他自身优良学风的一个显著特色。

近期问世的谭达先博士的回忆录《寻梦——一个走向中国民间文艺宫殿的行者》,可以说是他几十年学术生涯一个十分生动感人的结语。他以从中华泥土中寻珠取宝,走向中国口头语言艺术的宏伟殿堂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艰苦备尝,“九死不悔”,我拜读时受到深深震撼。有关中国民间文艺学的这一奇人奇书将走进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宏伟大厦永放光彩!

2011年1月30日

【注释】

[1]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3期。